書窩|佛諮|陪你善終
IPFS

■ 筆記
六大法門——生死智慧的學習
在安寧療護中,為了讓臨終病人與家屬安心,不留遺憾,會引導家屬與病人相互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以及互相祝福。
「四道」很重要,但對佛教的臨終關懷還不圓滿,不足以產生即將面對死亡未知世界的力量,需要有連結現在與未來的法門學習。
於是,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發展出六大照顧法門——眾善法門、皈依法門、懺悔法門、數息療法、念佛法門、臨終說法與助念。
這六大照顧法門,不僅受益於佛教信仰,其概念皆可運用於一般民間信仰、一神信仰或無信仰者,只要依憑自身相應的宗教或信念實踐方式即可。如基督宗教信仰,可藉由受洗,禱告、讚美主、讚美上帝……等蒙主恩召,往回歸天家做準備。
眾善法門——肯定人生,迎接來生
皈依法門——予方向,去恐懼
懺悔法門——除煩惱、淨身心
禪定法門——數息療法
念佛法門——啟智慧,求安定
臨終說法與助念——提正念、撫家屬
協助降低死亡恐懼
確信死後歸處
加強宗教信念及儀式
討論後事準備
來生期待——願與行
■ 心得
這本書是由佛教蓮花基金會策畫的臨終關懷著作。正如先前提到的,佛教與諮商的交集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然而,書中所提出的「六大照顧法門」並不僅限於佛教信仰,其核心概念同樣可以應用於一般民間信仰、一神信仰,甚至是無信仰者。
不過,若僅依賴信仰之力與儀式之力,似乎又與佛典所說的「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有所矛盾。換言之,「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除了信仰技術的整合之外,更期待有智慧理論的整合。例如李堅翔博士新書中提出的「覺、悟、行」理論架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