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aded.c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完三个人,我才看懂自己

jaded.chen
·

我从没想过,会在三天里,写出三个故事。

更没想到,写着写着,最后绕回的是我自己。


最开始参加三日书活动,说实话,我是想“凑个热闹”,

看到主题是“被过度期待的人”,心里还有点排斥。


因为我一直不觉得自己属于“那个群体”。

我不是长姐,也不是哥哥,没有弟妹要照顾;

我也不是那种什么事都做得好、成绩出众、被全家押宝的人。


我小时候其实挺烦人,挺不省心,

但后来,慢慢地,我就成了别人眼里那个“脾气好”“不太计较”的人。


所以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是:

“我不配写这个。”


但现在回头看,

三天,三篇,每一篇都像是剥一层壳,

我终于明白——


有些人不是被期待的样子,而是被逼成了“懂事的模样”。



---


第一天:我写了“她”,那个从不喊累的女人


她不是我身边具体的某个人,

她可能是我想象中那个“从来不崩溃”的姐姐、妈妈、邻居、朋友。


她做饭、挣钱、带孩子,

她每次都说“没事”,但你能看得出,她眼神里那点微妙的疲惫。


我一开始写她,是为了完成任务,

但写到后来,我突然想起一个画面:


有一年冬天,亲戚聚会,一个表姐带着孩子忙前忙后,

她老公在打牌,婆婆坐着嗑瓜子,

她笑着说“我来我来”,一手端汤一手哄娃。


我当时觉得她好厉害。

但现在回想起来,她是不是连坐下吃一口热饭的时间都没有?


我们都以为那是“女性的韧性”,

但说白了,那只是“没人肯接她的手”。



---


第二天:我写了楼下的早餐店主


她是真人,就在我楼下,我每天买包子都能看到她。


她带着三个孩子,一个人撑起一个摊,

从没对顾客抱怨过一句,也从没跟谁解释她生活有多难。


她每天凌晨四点起,下午一点收摊,

消失得干干净净,好像从没来过这城市似的。


我写她的时候,没敢用太多形容词,

我怕我越写越像消费“她的苦”。


可越写我越明白,她才是真正的“被过度期待的人”。


不是因为她被谁夸过,也不是因为谁给她压力,

而是她没有被允许停下来


她是孩子唯一的依靠,是自己唯一的后盾。

她的期待,不是来自别人说了什么,

而是这个生活根本不给她退路。


你要撑,就必须一直撑。



---


第三天:我终于写了我自己


我本来不打算写自己的。

我总觉得写自己太矫情,又不是多惨的人,写出来干嘛?


但写到第三天,我突然发现我已经绕不掉了。


我没有被特别期待过,

但我也慢慢变成了那种“不敢有期待的人”。


小时候说多错多,争多挨骂,

后来就干脆学会了闭嘴、顺从、安静、温和。


别人说我情绪稳定,我说“谢谢”;

别人说我成熟,我也点头。


但我心里知道,那不是成熟,是压抑后的顺从。


我习惯了“没关系”,也活成了“都行”。


但写那篇的那晚,我关掉电脑后坐了很久,

脑子里有一句话老是回荡:


> “我是不是从来都没学会为自己争点什么?”





---


三天结束了,我突然觉得有点空。


不是失落,是一种奇怪的释放感。


像是一个平时很少讲话的人,

这三天突然连续开口说了很多、很多,

说着说着,竟然觉得嗓子也没那么紧了,

心里那些多年来没说出口的委屈、沉默、隐忍——都被轻轻写了下来。


没人逼我写,

但我也没想到,我竟然能写。



---


我不知道这些文章会不会被很多人看到,

也不确定谁能真正理解我在写什么。


但那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


我终于,看见了那个一直没被好好照顾的自己。


不是去原谅什么,不是去宣泄什么,

只是轻轻拍一拍自己,

说一句:


> “你辛苦了,这些年,谢谢你没放弃自己。”


“谢谢你,就算没人期待你,也没变成讨厌的样子。”





---


三日书结束了。


我该继续生活,继续上班、买菜、回微信、关闹钟。


但我想,在这些“继续”里,

我会更努力地,不忘了那三天里,

我为自己留出的一点点空间。


一个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声音。

一个我写下、我承认、我保存下来的我。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