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以德報怨
在香港,流傳着許多被視為「人生智慧」的語句,其中一句最常聽到的,便是「做人不要以德報怨」。乍聽之下,這似乎是一種胸襟廣闊的態度:即使受到委屈,也不記仇,反而以德行回應對方。這樣的說法容易令人聯想到寬容、大度,甚至帶有某種聖人的氣息。然而,當這句話被奉為日常準則,真正發生的情況往往是:它成為替加害者開脫的藉口,讓壞人得寸進尺,令弱者只能長期吞聲忍氣,最終受苦的,總是那些選擇隱忍的人。
被美化的「忍讓」
香港社會對「忍」的推崇,可謂深入人心。在職場上,你加班加得筋疲力竭,上司不但沒有一句感激,甚至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當你心生不滿時,往往有人會勸你:「做人不要以德報怨啦,忍一忍就算了。」在家庭之中,某些親戚屢次踰越界線,卻總有人提醒你:「退一步,海闊天空。」於是,欺壓者習慣了可以肆無忌憚,而自認「好人」的人,則被迫在沉默之中不斷讓渡自己的界線。
這種文化,表面上塑造了一種「和氣生財」、「社會和諧」的幻象,但其實是對公義與尊嚴的長期侵蝕。
本意與歪曲
值得注意的是,「以德報怨」本來就不是出自聖賢的原意。孔子在《論語‧憲問》裡曾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對待惡意與不義之事,應該以公正與正直回應;對待善意與恩德,則以德行回報。換言之,孔子從來沒有教人以德去回應惡行。
然而,傳至今日香港語境,「以直報怨」這部分完全被抹去,變成「凡事不要計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種斷章取義,把正直與公義的角色徹底消音,最後只剩下一味強調「寬容」與「忍讓」的單向要求。結果,壞人可以安心繼續傷害,而受害者卻被塑造成「不應該反抗」的人。
偽智慧的後果
這種「偽智慧」在香港社會造成了至少三個後果:
壞人得勢:
加害者意識到受害者不會反抗,便會得寸進尺,繼續佔便宜甚至加大力度。好人內耗:
受委屈的一方無處表達,只能長期壓抑情緒與尊嚴,最終演變為自責、抑鬱,甚至對社會失去信任感。社會沉默:
當整個群體都把「以德報怨」奉為處世準則時,不公義的現象將會長期存在,因為沒有人願意挺身而出。
從長遠來看,這種文化使香港社會愈來愈缺乏底線,習慣於「和稀泥」,而非追求公正。
替代的語氣:以直報怨
因此,更健康的態度應該是回歸原意:
以德報德:對真正善意待己的人,要懂得感恩與珍惜,絕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以直報怨:對惡意或不義的行為,必須設下界線並堅守,不需要惡意報復,但一定要讓對方承擔代價。
這樣的「報怨」,並不是出於仇恨,而是守護自己應有的尊嚴與權益。
舉例來說,如果上司不斷以「團隊精神」為名,要求員工無理加班,最正直的回應不是沉默忍耐,而是清楚表明底線:拒絕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以辭職作為籌碼。如果親戚屢次踰越界線,就要直接講明規矩,而不是每一次都逆來順受。
「以直報怨」不代表要變成小人,也不是睚眥必報,而是要讓對方知道錯誤行為必然付出代價,社會才可能有真正的公道。
社會心理的映照
「做人不要以德報怨」之所以能在香港廣泛流傳,與城市的心理結構不無關係。高壓的生活環境、職場的層層壓迫、以及對穩定的追求,讓許多人寧願選擇「少一事不如多一事」。這句語錄恰好提供了一種自我安慰的合理化:既然無力反抗,就把不反抗說成一種美德。
然而,當偽智慧成為集體共識時,社會便逐步喪失反抗不公的力量。久而久之,連真正應該捍衛的界線,也會被淡化,甚至被遺忘。
結語
「做人不要以德報怨」聽起來像是一種超然的修養,但實際上卻是對正直與公義的稀釋。香港社會不需要更多「和稀泥」,而是需要更多清晰的界線與勇敢的直言。
真正的智慧應該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才是公道所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