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只有一個大理,數字遊民們的精神家園|專欄

文倩
·
·
IPFS
·
大理,無數中國數字遊民心中的精神原鄉。

本文来自SeeDAO,作者:周莫

《中外數字遊民城市深度指南》是一個介紹不同數字遊民友好城市的專欄,目標是為數字遊民、探索者、去中心化組織成員等夥伴提供實用的數字遊民生活tips,讓大家獲得更多訊息,為數字遊牧生活提供更多生態洞察。


大理,是無數中國數字遊民心中的精神原鄉,它早已超越了傳統旅遊目的地的定義。

過去兩年時間,我從上海搬到大理,從一個來休息的人、旁觀者,逐漸成為社區建設者、共創者,也成為一位學會打直球、學會尊重、學會告別的數字遊民。

如果你在大理旅居,總會在咖啡館、共創空間、街頭小酒館里聽到這個詞:社區。這里的人喜歡談社區、加入社區、建設社區,仿佛每個人都有一本屬於自己的「精神護照」。

而大理,恰恰就是那個集體護照上的名字。

大理落日

阿梅的故事:從紐約設計師大理創業者

我跟阿梅認識是因為籌辦一場活動。她紮著一根長辮子,用帶著閩南腔調的普通話跟我們聊她的故事。

阿梅是一位設計師,從紐約畢業後得到一份遠程工作,輾轉歐洲、東南亞,最後選擇長居大理,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里打造自己的品牌,現在正在村子里籌辦自己的咖啡門店。

“我們的那個村子真的非常舒服!”阿梅回憶著,笑容無法隱藏,“嬢嬢們都很樂於助人,我都不用吃外賣,也不用自己做飯,直接吃百家飯。”

現在的阿梅,白天在院子里做品牌設計,閒暇時做做咖啡,傍晚在村子里散散步,周末和朋友們一起爬蒼山。

“在大理,我可以是設計師,可以是咖啡師,可以是自己小院的園丁。“阿梅說,“這里讓我重新發現了自己。”

在大理參加的洱海邊活動

妳為什麽喜歡大理?

如果妳問我,為什麽喜歡大理,我一定會回答:因為文化和人。

早在南詔國時期(738-902年),大理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商賈雲集,文化交融。本土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在同一空間里和平共處,白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海納百川“的文化性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築風格,本身就體現了開放與包容的空間理念。院落既是私密的家庭空間,也是鄰里交流的公共場所,天然就會形成一個“社區”。

大理標準的“白族大院”

剛到大理的頭一年,我住在洱海邊的一棟白族院落里,房東是一名白族大哥,他熱情、好客、貼心,偶爾會釣魚給我們吃,宴請親朋的時候還會專門給我們房客留一桌。最讓我感動的是在22年年底,疫情放開後我感染了新冠,我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他們每天變著花樣給我增加營養,把燉雞湯、燉排骨放在我門口的椅子上,這讓我在外感受到家的溫暖。

每逢佳節,房東大哥一家做的白族菜

住久了,去詳細了解大理歷史後,更覺驚嘆:

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大理成為了中國最早接納西方背包客的城市之一。那些追求自由、反對傳統束縛的嬉皮士們在人民路、洋人街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們不僅帶來了異國文化,還有多元的生活方式。這些早期的文化先驅者在大理開設了西餐廳、酒吧、手工藝品店,形成了獨特的“洋人街”。

古城內石板路縱橫,白族建築錯落有致,現代化的咖啡店、共享辦公空間與傳統建築完美融合。從任何一家咖啡店的窗戶望出去,都可能看到蒼山洱海的雲卷雲舒。這種環境對創造力的激發是遠超城市辦公室的。

我在大理的家

一座天然的試驗場

四十多年來,這里各類文化和形態不斷融合,海內外的夥伴在這里流動、駐留,這讓大理成為了一個試驗場。在這里,能體驗到遠超想象的多樣化在地鏈接。

參與少數民族的節慶文化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的白族三月節,是大理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賽馬、對歌、跳霸王鞭……是最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時刻。在三月節的千年大集上,你能看到外來夥伴與本地嬢嬢一起挑選洱海銀魚等特色山貨;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期間,整個大理城被火把照亮;白族的繞三靈(農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還能看到白族人民祈福求雨的傳統習俗。

大理火把節上,遊客挑戰跳火堆(容易受傷,請勿模仿)

五湖四海的手藝紮堆

有機農業,田耕物作,西餐甜品,接觸即興,藝術對話,器樂表演,戶外攀巖……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大理做不到。無論你是追求隱居生活、素食主義者……總會找到人共鳴、落地。

還會有很多新村民與原住民的交流活動,例如“白族女性力量展”、“蒼山中草藥采集”等體驗項目,讓你能輕松地找到鏈接感。

大理素食空間“素方舟”的器樂演出活動

大理的魅力,首先來自於它本身就是一個活躍的大社區。

古城、月溪村、銀橋村……每周在大理各個角落里發生近百場不同形態的活動,大理以極高的開放度包容著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

開放性是大理的數字遊民社區的特質。這里聚集了來自全國、全世界的遠程工作者、創業者、藝術家和生活方式探索者。這里更像是一個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每個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故事、經歷和世界。

共創文化是大理青年社區的核心特征。從社區裝修到活動策劃,從技能分享到項目合作,每個成員都是參與者而非單純的消費者。這種“產消合一”的模式讓社區充滿活力和創造力。

包容性是大理社區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你可以在工作日的咖啡館見到做交易的金融遊民,中午在共享廚房和陌生人圍爐共餐,下午去參加一場即興分享會,晚上再在洱海邊和朋友徹夜暢聊。

大理NCC舉辦的“白族女性力量展”

更重要的是,在這里生活性價比真的很高。

住宿成本:古城內帶院子的月租金範圍很廣,800塊到3000元到6000元,豐儉由人。

餐飲成本:當地餐廳人均消費20-50元,咖啡價格15-30元,與二線城市相當。更重要的是,大理有著豐富的有機農產品,大家選擇自己烹飪,享受健康飲食。

交通成本:古城內步行或騎行即可到達大部分目的地,共享單車和電動車租賃便宜便利。

大理,是流動、開放、連接、實驗的集散地。它允許你成為任何人,也允許你反覆試錯。

朋友躺在大理至高點“變壓工廠”房頂

挑戰與思考

對於考慮體驗或加入數字遊民行列的人來說,大理提供了一個相對低風險的起點。但當然,大理的數字遊民熱潮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快速增長的外來人口推高了房租,原本安靜的小巷開始堵車。更微妙的變化發生在文化層面——當數字遊民從小眾的文化探索者變成網紅化的生活方式標簽,社區的氛圍也在悄然改變。早期那些願意學白族話、參與傳統節慶的“深度融入者”,與如今主要為了拍照打卡的“季節性候鳥”混雜在一起,讓社區文化變得更加複雜。

後記:“離開大理會讓人失戀”

阿梅如今已經離開大理,在沿海地區做著鏈接東南亞資源的生意。但她總說,“有空就會回大理”。我的感受正是如此——真心感謝大理對我們的滋養,每一次都是“回家”。

社區里有個笑話:如果你在大理待了三個月還沒有學會至少一門“無用”的技能——比如畫畫、做陶藝、彈尤克里里、或者至少會說幾句白族話——那你可能還沒有真正融入這里。

朋友看了我的朋友圈計劃去大理前,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大理真的有那麽神奇嗎?“

用我之前朋友的回答來回覆吧:“神奇倒不至於,但這里確實有種魔力——讓你重新思考什麽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當你坐在洱海邊跟朋友唱K的時候,當你和白族嬢嬢一起跳舞的時候,當你在古城的石板路上騎著小電驢去買菜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這樣過。

在大理平凡的一個落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文倩世界公民,出生福建,台港成長; 5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助理 2021年大涼山支教教師(NGO);2022年環球旅行&旅居 2023年海南島Ted演講者; Freelancer數字遊牧,社群運營 公眾號:應無所住2020 疫情三年,一個女生的全球生活漫遊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全球概覽:從嬉皮士之路到香蕉煎餅之路;從背包客到數字遊民

快閃烏托邦與遊民哲學家

當代全球南方面對嚴峻挑戰:綠色與可持續|2025南南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