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懦夫文化2.7:孙子兵法 VS 三十六计——勇者的谋略与懦夫的阴损
一、勇者追求义,懦夫只有利
勇者敢于担当,以义为本:
义,是守护百姓的制度;
义,是战场上的责任;
义,是朋友间的信任。
所以勇者光明磊落,不必躲藏。
懦夫只逐利:
他们怕担当,怕冲突;
朋友可以出卖,正义可以抛弃;
他们的信条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不是智慧,而是懦夫的苟且。
二、孙子兵法:勇者的阳谋
《孙子兵法》是战略之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不战屈人之兵,为上策。
它的谋略 光明可复述,并能上升为制度与军纪。
这是勇者的阳谋:堂堂正正,立国之道。
三、三十六计:懦夫的阴谋
三十六计流传广,却多是懦夫伎俩:
瞒天过海:偷袭掩饰;
借刀杀人:转嫁责任;
笑里藏刀:假意亲善,暗中加害;
远交近攻:挑拨离间。
这些手段针对敌人,算是灰区战术,但并非大智慧。
四、三十六计的毒:对友的背叛
最阴损的,是针对朋友、同伴的计策:
登高去梯:先将朋友推上去,再抽梯子;
落井下石:见朋友有难不救,反而补刀;
顺手牵羊:趁熟人不备捞便宜;
借尸还魂:借朋友之名,图自己之利。
这些“智慧”,不是对敌,而是算计自己人。
它们摧毁的不是敌国,而是社会的信任。
这就是中国人阴损文化的顶点:以算计朋友为智慧。
五、懦夫文化的顶点
孙子兵法 → 对敌谋略,能光明复述,是勇者的智慧;
三十六计 → 对友阴谋,专靠背叛,是懦夫的毒术。
所以说:
三十六计不是兵法,而是阴损文化的顶点。
它让人习惯了“出卖朋友”,把最阴暗的背叛当作“机智”。
“三十六计”乃是最对骑墙者胃口的智慧!
六、百尺竿头:孔孟更坏
如果说《三十六计》是江湖的阴损伎俩,孔孟则是把这种懦夫逻辑圣化:
孔子:“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 弃权、装糊涂被说成智慧;
孟子:“君子远庖厨” → 推卸责任被说成仁德。
三十六计坏在阴暗角落;
孔孟坏在圣贤讲堂。
他们让懦夫逻辑变成了“仁义大道”,让阴损披上了合法外衣。
三十六计是坏的极致,孔孟则是坏的正统。
七、结语
《孙子兵法》代表了勇者的阳谋,《三十六计》代表了懦夫的阴损。
前者可以立国,后者只能毁人毁己。
一个民族若以《孙子兵法》为师,能走向强盛;
若以《三十六计》为宝,必沉沦于孤立。
如果说《三十六计》让人把背叛当机巧,
那么孔孟更进一步,把背叛包装成“仁义”。
最阴损的,不是落井下石,而是把落井下石说成“众望所归”;
最虚伪的,不是登高去梯,而是把登高去梯说成“圣贤远见”。
于是,坏不再只是坏,而是翻转为善;
阴不再只是阴,而是伪装成光明。
这就是儒家最可怕的手法:
黑白颠倒,让懦夫逻辑披上圣贤外衣。
——2025年9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