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IN 是什麼 (4)?感應器篇 -「創造人人參與的資料經濟」

J個生火點滴
·
·
IPFS
·
讓感應器動起來:從感知世界到共享經濟的 Web3 想像

在介紹今天的 De-PIN『感應器』篇之前, 讓我們在複習一下之前的類型有『儲存空間』/ 『算力』/『無線網路』, 那我們就直接進入今天的主題

什麼是『感應器』?

讓我想想, 我覺得在生活中最常聽到的感應器可能是『煙霧感應器』 , 感應到有煙霧無論是人為的抽煙還是意外的起火的煙霧, 只要偵測到煙霧就會開始報警, 開始疏散人員, 後台系統自動的連線消防局, 搶先一步進行搶救

從以上的例子, 可以了解到『感應器』他是在『收集某種數據』而後台再經過收集得數據進行後續行為的判斷,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常見的感應器以及偵測什麼的類型:

  • 溫度感應器 - 溫度的變化

  • 濕度感應器 - 空氣或土壤的濕度

  • GPS 接收器 - 位置(定位使用)

  • 光感應器 - 光的強度

  • 空氣品質感應器 - 污染指數

  • 聲音/噪音感應器 - 聲音強度

  • 加速度/陀螺感應器 - 移動的方向變化

透過這些數據, 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一連串的應用!

舉例來說, 在溫度感應器下, 可以有效的監控可能是一片土地上的溫度狀況, 讓我實時的管控到田地的溫度, 來保證農作物的有效成長, 這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智能農業』

那再延伸一下, 今天的這個數據如果只有你的一片土地數據量是不是很小, 如果很多土地都需要這樣的感應器那對於『基礎建設的成本』就會變得很大, 所以, 我們可以結合 DePIN 的概念, 讓大家一起來收集數據, 然後將這些有用的數據直接給需要的人可能是付費的進行使用!

DePIN 結合的運作邏輯

一起來參與部署新的感應器節點, 提供真實世界的數據

 1. 投資購買感應器硬體

上述有介紹各種類別的感應器, 可以依據你有興趣的領域參與這項 DePIN 的建設, 列舉了3個 DePIN 的項目:

  • WeatherXM -> 協助一起收集天氣相關的數據 ( 風速、氣溫、濕度等)

  • DIMO -> 車用感應器(GPS、速度、行車數據)

  • AirQualityDAO -> 空氣品質 ( PM2.5、VOC等)

 2. 連上網路,讓感應器持續上傳資料

感應器要定期上傳真實的數據( 上傳的資料若出現異常或重複,系統會透過交叉比對、節點共識等機制辨別其真實性 ) , 資料會被存儲在去中心化的系統中, 成為一部分有價值不會被篡改的公共資料

3. 根據「貢獻的資料量與品質」獲得獎勵

當然有特定的機制來評估你提供的這些資料是否有效, 並給予你Token 也就是獎勵

  • 上傳資料的頻率是否穩定

  • 資料是否獨特(非重複、不來自重疊地區)

  • 是否在需求高的區域(城市或偏鄉)


我在思考著, 可以看到上面的感應器收集的數據, 先拋開利益面的話, 這些公共公開的數據就是反應真實世界的樣子, 在很多現實的應用層面上真的有很大的幫助!那我就好奇了, 這些公共數據的收集是不是可以透過政府的幫忙來做這件事情嗎?而我也相信政府現在已經有在收集一些數據了, 難道不能直接將這些數據上鏈嗎?

一、政府為什麼不是最適合的人來做這件事?

沒錯, 政府手上確實掌握大量的感測器, 有預算/資源也有完整的動機, 但是....

  • 數據更新可能不夠即時

    • 多半為每小時/每日傳送,無法提供每秒級的即時數據,對於AI、Web3應用來說太慢, 舉例:在空氣品質偵測中,若 PM2.5 急速上升,但政府資料還停留在一小時前,無法及時預警

  • 維運成本高、部署慢

    • 新增一個感應器節點得經過層層標案、施工、驗收,沒有彈性

  • 中心化壟斷數據存取

    • 資料格式封閉、API 收費昂貴,或乾脆不對外公開, 有時會因為國安、商業或技術考量,不開放原始數據、或將資料以不易使用的格式提供

總結:很難拿來做「開放應用」、「AI 模型訓練」或 Web3 創新專案

二、「把既有數據」上鏈的風險是什麼?

信任來源問題

  • 回到區塊鏈的本質『去中心化』的本質, 我們需要知道「資料來自誰、哪個節點、什麼設備、哪裡收集的」,來源透明可驗證

  • 當我們的資料來源, 可能是政府/私人企業, 他的『真實性』或許永遠不是那麼的經的起流言蜚語的考驗

未來最好的方向

『政府與民眾』一起來進行這些對社會有利的基礎建設, 政府可以是協力者( 上面所提到的 WeatherXM 有與希臘政府合作收集資料) , 但我們明白如果透過民眾可以一起參與到這個計劃裡面, 我想大家對於自己收集的資料也會更有信心, 而且也覺得自己為了這個社會進了一份心力多了一種參與的社會價值的認同感!


到這裡,我們已經完整看完了 DePIN 的四大類型應用,下一篇,我們將把焦點放在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參與行為,實際上怎麼賺 Token?獎勵機制又是怎麼運作的?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