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飲食育兒篇】從奶到副食品,爸媽必懂的5大飲食照護重點
1. 新生兒階段:掌握奶量變化的黃金期
出生後前幾週,寶寶的胃容量小、但需求高,因此建議採取「少量多次」的餵食方式。
兩個最常用的奶量估算方式:
依體重計算每日奶量
體重(公斤)× 100~150ml ≈ 每日所需奶量(ml)按月齡安排奶量與餵食次數
出生1週內:10ml/次,每日8~12次2週起:每次逐漸增加至80~120ml,日約6~8次
3個月後:每次可達180ml,日約5~6次
小提醒:寶寶有時可能多喝、有時少喝,請以寶寶的飽足感與體重發展為優先依據,而非死守數字。
2. 吃飽沒?從寶寶的反應來判斷最準確
餵奶後,爸媽最常擔心的就是「他吃飽了沒?」這時你可以觀察幾個簡單指標:
吸吮變慢、自己停下
小手放鬆、不再緊握
神情放鬆、滿足地入睡
尿布濕透約5次以上、排便正常
若寶寶吃奶後精神好、體重穩定上升,表示他吃得剛剛好,無需強餵或刻意減量。
3. 預防吐奶與脹氣,餵奶姿勢與掃風要做對
餵奶除了「餵進去」,也要懂得「幫寶寶排出來」!正確的餵食姿勢與拍嗝技巧是避免嘔奶與脹氣的關鍵。
餵奶時建議採頭高於胃部的斜抱姿勢
餵完後要協助拍嗝,可採肩膀、坐姿或趴姿法
拍不出嗝也不要緊,直立抱著10~15分鐘也能幫助空氣排出
餵奶後馬上平躺、劇烈活動或洗澡,都是容易引發吐奶的高風險行為,建議避免。
4. 4~6個月:副食品起步期,從認識食物開始
寶寶逐漸長大,純奶已無法完全提供所需營養,這時就可以開始為副食品做準備。
常見副食品起始時間:4~6個月之間,視寶寶的發展狀況而定。
開始副食品的信號包括:
能坐得稍挺、頭部穩定
看大人吃飯表現出興趣
吞嚥反射成熟、不再吐舌
第一口副食品建議從米糊開始,再慢慢加入蔬菜、水果泥等單一食材。每種食材間隔3天,觀察是否有過敏或不適反應。
5. 每個寶寶都不同,飲食節奏應依體質調整
有些寶寶一開始就吃得很好,有些則需要時間適應。爸媽切記:
不強迫、不責備
多觀察、慢慢嘗試
建立正向的吃飯情緒與儀式感
飲食習慣的建立是長期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安全感與耐心,才是陪伴寶寶吃得好的關鍵。
結語:飲食是照顧,更是建立親子連結的開始
從奶瓶到副食品,每一餐都不是單純的餵食,而是一段親密互動的過程。寶寶在吃東西時,不只是在吸收營養,更透過爸媽的聲音、表情與陪伴,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與安全感。
用心看見寶寶的需求、給予適合的餵食方式,您就已經是最棒的育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