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为上文化10.3:《坛经》的嚼舌盗名术——从惠能偈子开始
一、佛教原本的实证传统
佛教在印度以修行为核心:
戒律:约束身口意行为;
禅定:通过实修获得定境;
智慧:由定生慧,以亲身体验证悟空性。
在这种体系里,真假高下,不在口舌,而在修行。谁坐得住,谁证得深,谁才有发言权。这与儒家“靠嚼舌头立名”的传统,有根本差异。
二、神秀偈子与惠能偈子
《坛经》记载:五祖弘忍让弟子作偈,以定衣钵传人。
神秀偈子: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偈子虽浅,却强调“勤修”,依然保留修行意味。
惠能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全是否定:否定树,否定台,否定一切,否定尘埃。表面是“顿悟”,实际上是一套“否定即高明”的逻辑。
换言之,惠能靠的不是修行,而是通过彻底否定神秀,把自己抬到更高一层。这就是嚼舌盗名。
三、惠能赖皮取胜
更关键的是,惠能的“成功”不仅在于嚼舌,还在于玩赖。
按照常理,学生交卷必须独立完成;
标书开标,也必须同时拆封,才能保证公平。
《坛经》的故事里,神秀的偈子先被公布,等于“答案卷”已经摊开。
惠能正是借此,直接用四句全面否定神秀偈子的逻辑: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他就说“菩提本无树”;
神秀说“心如明镜台”,他就说“明镜亦非台”;
神秀说“勤拂拭”,他就说“本来无一物”;
神秀说“勿使惹尘埃”,他就说“何处惹尘埃”。
整首偈子不过是抄袭反对,却轻而易举攫取了神秀几十年修行的成果!
如果没有神秀的偈子先行,惠能恐怕连下笔都不知道怎么写。
他的所谓“顿悟”,其实就是一次赖皮的“抄袭”作文。
结果呢?
靠嚼舌盗名,加上赖皮取巧,他反而被捧为“衣钵传人”。
这就是华夏式“成功”的又一典范:不靠实干,不靠修证,只要会作弊、善嚼舌,就能成圣。
四、华夏化的佛学:从修证到口舌
惠能的“顿悟”标志着一个转折:从“修行比拼”转为“口舌比拼”。
谁修得深?没人关心。
谁说得玄?谁就赢。
这背后,是儒家“斧正”的结果:
儒家学术靠设题磨牙、靠扣帽子成圣;
佛学传入华夏后,也被同化进这一套逻辑。
于是,佛门的修证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机锋”“公案”“禅语”——
机锋是什么?就是口舌游戏;
公案是什么?就是文字谜语。
所谓禅宗智慧,不过是把嚼舌包装成机锋,把空谈粉饰为公案。
佛教在华夏成了“文字丛林”,实证传统几乎消失殆尽。
五、嚼舌盗名的文化定律
从惠能开始,佛家顿悟也走上了儒家嚼舌的道路。
不靠修证,而靠否定;
不靠实践,而靠口舌。
这种“嚼舌盗名术”,与儒家如出一辙。
孔子靠骂人成圣,孟子靠设题磨牙,
惠能靠否定神秀立名。
于是,华夏学者的定律在佛教里也生效了:
通过空谈污名他人,通过嚼舌攫取实干者血汗。
修行者沉默,嚼舌者得势;
实干的人被湮没,嚼舌的人成圣。
六、结语
惠能的偈子不是顿悟,而是嚼舌;
他的得势不是修行,而是赖皮。
这就是佛教在华夏的转折:
不求实证,只求空谈;
不求智慧,只求嚼舌。
所谓“佛门顿悟”,到头来只是把嚼舌当智慧,把盗名当圣言,把空谈当佛法。
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化:实证被埋没,嚼舌登宝座。
当然,《坛经》乃是一部蠢、骗文化的巨著,我们将另文进行详细讨论。
——2025年9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