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05)
🔹 第一層:生活感受
你可能是這位新同事的同事或主管。看到這個情況,第一反應可能是震驚、不解,甚至覺得有點荒謬。剛到新環境,本該表現積極,卻選擇早退、還偽造打卡,令人難以信任。這可能讓你對他的職業態度產生質疑,也擔心未來會不會拖累團隊。
🔸 第二層:心理反應
這件事可能引發你一連串心理反應:
懷疑:這個人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還是只是暫時的不適應?
憤怒或不滿:覺得對方不尊重工作,甚至不尊重團隊成員。
自我對照:你或許會想,「如果是我,第一天絕對不敢這樣」;這樣的比較會讓你更感不平。
不安與擔憂:如果主管沒發現,會不會變成常態?團隊的公平與信任會不會被破壞?
⚫ 第三層:哲學思辨
這裡可以從幾個哲學觀點切入:
義務論(康德):按照義務論倫理,行為的道德價值在於是否出於正當動機、是否遵守普遍的道德法則。作假打卡就是欺瞞,不管結果如何,這行為本身就是錯的。康德會問:「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這個社會還能正常運作嗎?」
結果論(效益主義):從這角度看,可能有人會說:「如果這位新同事很有才華,之後能帶來高效益,那麼第一天的小過失是否就可原諒?」這就涉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倫理張力——我們是否只關注短期錯誤,忽略長期貢獻?
誠信與社會契約:職場是一種社會契約,每個人進入職場的前提是「信任」與「誠信」。作假打卡是對這個契約的背叛。如果每個人都違反契約,那麼這個制度會逐漸瓦解。哲學家霍布斯可能會說:這樣的行為若不被約束,會讓「職場變成戰國時代」。
存在主義(沙特):若從存在主義出發,我們也可問:這位新同事的行為是否是在抗拒某種制度框架?或是一種自我疏離的表現?他也許在用行動表達:「我不屬於這裡」,只不過方式不成熟。
🔍 小結
這件小事表面是職場上的不負責任,但其實蘊含許多哲學層面的張力:
我們應該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動機還是結果?
誠信在社會中有多重要?當它被破壞時,是否還能恢復?
當我們目睹不公或違規行為,是要指出、默默接受,還是反思制度本身是否有漏洞?
這樣的事件,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什麼是職業道德」、「何謂信任」、「個人行為如何影響群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