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更高的,是一次又一次出发的自己。
近些日子,趁着上班闲暇期间,阅读完了宋明蔚的长篇非虚构作品《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荣耀与悲情》。因为是待在办公室的缘故,不方便直接翻阅纸质书籍,于是找了电子版进行阅读,并在网上同步下单了纸质书籍支持作者。在如今的网络中,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免费资源,但我也会时常警示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要为知识付费。
身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我知道创作者的不易,尤其是创作一本书的不易。收到《比山更高》这本纸质书籍后,我翻开这本近700页、44万字的书,捧起书本,靠近鼻子,一股熟悉的书香让我感到舒心。那种新印刷的纸质书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每次开学领到新书后,就会翻开其中一本书,猛吸一口,沉溺其中。当然我只是对新书散发的独特味道感兴趣,对于其中的应试教育内容,提不上什么兴致。
这本书虽然很厚,但我看得非常沉浸,主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没有太多生僻的理论需要去查阅资料,每天花个两三小时,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周不到,就把这本书阅读完了。有时候看到其中某位自由攀登者因意外去世时,我就会停下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再接着阅读。
这是一本充满了危险但又极其迷人的书,里面的每一位自由攀登者是如此真实,他们用生命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山。每一次出发,都有可能成为生命的终点,但那些未登的高山、未知的线路是如此具有吸引力,那种与大山的链接是如此紧密,已经成为了这些自由攀登者生命里的一部分。一次又一次地出发,就是对高山最好的回应。

自由攀登是我心里的一个梦,要成为一个自由攀登者,必然会跟大多数正轨的生活相悖,要舍弃掉的东西太多,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尤为沉重的,这需要太多的勇气和信念。虽然目前的我做不到这么纯粹,但每一次,当我背着背包走进大山的时候,我强烈地感知到自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那种自由与纯粹是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无法体验到的。
这两年,进行了8次户外徒步,其中有3次是重装徒步,每一次的感受和心境都不同。尤其是那三次重装徒步,每次在山里会有走到濒临崩溃的时候,甚至第一次重装徒步时,由于装备和经验不足,还面临了失温风险。大风、下雨、泥泞的山路,厚厚的雪,寒冷的天气,沉重的背包压得肩膀和腰酸痛无比,长时间的负重徒步,让双腿肿胀,以及一些未知的危险,这都是重装徒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每次结束徒步出山后,心里都会默默想:下次再也不去了。但回到城市后,双腿的酸痛还未消散完,再次想要出发进山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很难解释这种心理,大山对我而言,就是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让我可以忽略掉那些痛苦。


每次行走在山里,尤其是手机没信号、人迹罕至的山里时,我的心变得很轻盈,我的脑子只有一个念头,走路,走到今天要扎营的目的地。此刻,我的人生目标非常清晰纯粹。山里的树、草、花、风、雪、泥土、石头、各种各样的海子......组成了一个让我为之心醉的混合体。
我知道,现在的我还不够纯粹,每次出发会期待有完美的天气,可以看到最好的风景。尤其是在经历了令人筋疲力尽的长时间徒步后,就更渴望目的地的风景能达到最佳状态。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人总是会希望自己的辛苦付出能有所回报。


经过这几次徒步,我的心态也有了些转变,我想,每一次出发的风景正因变幻无穷而变得迷人,若执念在每一次目的地的完美上,难免会丢失很多旅途中的乐趣,所有的一切都是体验,人生不也是一场又一场的体验吗,何为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写到这里,难免心里泛起波澜,无论昼夜交替、阴晴变幻、四季更迭,大山就伫立在那里,等着一个又一个旅人走进,有的人走出了大山,有的人永远留在了山里。若生命的最后定格,是停留在追寻自己心之所向的过程中,我想,这也是一件幸事吧。
不知道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也不知何时出发。但,我知道,比山更高的,是一次又一次出发的自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