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懦夫文化6:收束篇——骑墙文化的千年遗产
一、从勇敢到懦弱的转型
在战国时代,尚能见到直言敢谏与以身殉道:
齐大史为了真理视死如归;
晏婴面对崔杼临危不惧;
墨家弟子赴义守城;
为使秦国强民富商鞅不惜得罪权贵最终被五马分尸;
屈原九死不悔;
这些勇气,虽未必改变大局,却证明民族仍有伟大的潜质。
但独尊儒术后,儒家逻辑成了唯一合法性:
对权力保持沉默,成为“礼”;
对现实装糊涂,成为“明智”;
对弱者补刀,成为“识时务”。
从此,勇气被阉割,懦夫成了主流。
二、历史的制度化懦弱
骑墙术并非偶然,而是被制度化:
汉代:“多言多败”,士人学会噤声;
明代:廷杖之下,群臣争相沉默;
清代:八股文成了思想阉割的象征;
今日:弃权票、观望态度,依旧是集体习惯。
正义被消声,懦夫的智慧被吹捧成美德。
三、懦夫智慧的三重后果
政治后果:改革者孤立,守旧者得势。
社会后果:人人自保,正义无人守护。
历史后果:恶人得逞,荒谬合法,民族失去担当。
一个本可伟大的民族,就这样被懦夫智慧牵着鼻子走。
四、铁律与终极审判
两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铁律是:
没有勇气的智慧,不是智慧,而是毒药。
盛赞的文化,往往是垃圾
在中国人的语境里,被反复歌颂的文化概念,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
“中庸”:其实是骑墙不表态;
“难得糊涂”:其实是懦夫装超然;
“明哲保身”:其实是投机避祸;
“顺天安命”:其实是懒惰与屈服;
“仁义礼智信”:常常是空壳,甚至是压迫的合法化工具。
这些概念之所以能流行,不是因为它们高尚,而是因为它们能替懦弱找借口,能让懦夫自我感觉良好。
懦夫的智慧 = 垃圾的智慧
在真正的人类文明里,“智慧”意味着:
直面现实,敢于探索(如科学精神);
捍卫正义,敢于担当(如普世价值)。
而在华夏传统里,“智慧”却常常等于:
不说真话;
不负责任;
不敢冒险。
这就是所谓的“以啃垃圾为智”。所谓“智慧”,其实就是懦夫啃噬历史垃圾时的自我陶醉。
民族气质的堕落
于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气质,就从勇敢变成了懦弱,从创造变成了投机:
战国的百家争鸣,尚有伟大气象;
汉后的独尊儒术,却让华夏变成“懦夫的民族”。
两千年的传统教育,不断告诉人们:“别出头,别直言,别负责。”
结果就是:懦夫文化被奉为经典,勇敢精神被钉上耻辱柱。
五、结语
华夏的衰落,并非因为缺乏聪明,而是因为聪明都用在了懦弱上。
弃权与骑墙,看似机智,其实是懦夫的智慧;
懦夫的智慧,看似保身,其实是民族自毁。
如果说中国历史为何屡屡走向“改而不革、乱而复旧”,骑墙文化就是最深层的答案之一。
而所谓“骑墙文化”,其根子就是:两千年的中国,被懦夫的智慧所统治。
一句话总结:
只要是华夏学者盛赞的文化,基本上全是人类的垃圾文化——以懦夫为根、以啃垃圾为智。
华夏的懦夫思想也被一些国人总结为奴性——毕竟懦夫最好的归宿就是奴才嘛!
最后再说明一点:中国学者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白话解释就是——在垃圾堆里挑肉吃!
——2025年9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