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人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陋的方式爆發出來。」(弗洛伊德)
誰會永遠都不否定你?
在這個問題面前,我希望你有答案。
自在的人,才是快樂的。
一個人就對我說:你知道自己,並且樂於擔任自己嗎?
我們都曾經玩過一個遊戲。
兩個人背對背,然後將彼此的胳膊挽起,一個人彎腰用力,另一個人就會被另一個人背起,然後背起的人被放下,又用力將原來彎腰背自己的人,背起來。這樣循環往復,每個人都是用力背別人的人,也是享受被別人背起的人。
心理醫生告訴我,你可以感受一下,你背起別人和別人背起你,你的心裏是如何衡量的。
不同的感覺,意味着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對於不合適的角色,我們總有一天,會感到苦惱。
而另一個當醫生的朋友則告訴我,很多抑鬱症的患者,其實在接受治療之前,常常都努力讓自己「不抑鬱」。周圍的人不僅看不出這個人的病狀,還會覺得這個人比其他人都要正常,往往會更顯得快樂。
這讓我想起看過的電視節目,小動物的求生技能之一,就是努力讓自己的身體看起來更巨大,比如河豚,比如浣熊。人也是如此,當我們不得不忍受痛苦的時候,我們內心常常有着巨大的恐懼。
另一個剛剛看到的知識,則是說,一位人類學家被問到一個問題:原始人類什麽時候進入到文明,我們能依靠發現什麽文明遺存來判斷這一點。
這位人類學家并沒有給出我們以為的火炭、陶罐、刀劍、文字等等實物作為標誌,她說:是一塊折斷又癒合的股骨。
只有進入了文明世界,一個受到如此重傷的人,才會活下來。
因為,這樣的傷,必須有很長時間來等待癒合,而只有另一個人願意長期照顧,才會讓這個等待的時間,成為可能。
自然界中的動物,幾乎不可能在這種大腿骨折斷的情況下,活下來。
唯有進入文明,人們才會去照顧另一個人。
孔子說:仁者愛人。
他想要建立的秩序,其背後有着十分深邃縝密的思考,但在面對弟子的詢問時,他給出了一個人非常簡單的答案。既是解釋,也是行動。只要愛人,就會實現「仁」,也會實現「仁」。
我讀過《論語》,也讀過《孟子》,還看過一些人的註解。我知道所謂的儒家或是儒學,都並不簡單。但我覺得,任何一個偉大複雜的事物,其根基卻絶對簡單。正因為簡單,才會恆久,而得到素未謀面的人之認同。
記得有一本書記録成吉思汗的壯語,他說,自己最喜歡的事,就是屠戮和掠奪,是殺死敵人,是凌辱敵人的妻女,是毀滅敵人的國度,是暴力讓所有人順從。
在看早期蒙古的建立和發展,就是這樣一部死亡的歷史。
文明的世界,不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找不到這個人的墳墓,只能看到一些追隨者的歌頌刻在石碑上。
死亡十分公平,無論是他曾經屠殺和凌辱的弱者,還是他自己,都一樣消失在歷史塵埃中。他的名字被人記住了,而且還擁有着歌頌他的追隨者。可那些無辜死去,消失在塵埃中,千百萬倍的生命,總讓我想起自己——一個普通的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