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拉岡辭彙講座(第3講)

子非魚
·
·
IPFS
·
三界:想像、象徵、真實

拉岡的三界:想像、象徵、真實

不同於傳統語言學主要研究話語的內容,拉岡的精神分析不僅關注語言內容,更著重於說話和表達的方式,以及意符所承載的肢體、觸覺等非語言元素。

拉岡將人類經驗劃分為三個層面:想像界象徵界真實界。儘管語言的特性讓這三者看似涇渭分明,但它們實際上密不可分。可以說,想像界與象徵界共同構成了我們意識所能感知的現實,而真實界則是超越了人類的感知範疇,但並非不存在的部分。

例如,葉公好龍的故事便體現了真實界的概念。葉公只是單純地想像並享受著「龍」這個幻想,從未預期一條真實的龍(真實界)會出現。正因為慾望的不可能性,他才能持續享受這份慾望。然而,當真實界(真龍)闖入,一旦這份不可能性消失,也就是慾望的缺失(缺失的缺失)時,那將會是令人難以承受的。

  • 想像界——想像、意象與幻想。

  • 象徵界——能指的寶庫與秩序。

  • 真實界——無意識、壓抑、剩餘、創傷。


莫比烏斯環與「外密性」

拉岡後期引入拓樸學的概念,例如莫比烏斯環,藉此超越語言的二元對立框架。語言傾向於非黑即白地定義事物,但莫比烏斯環看似有正反兩面,實際上卻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單一曲面。這象徵許多看似對立的概念(如民主與集權),在發展到極端時會互相轉化,它們並非真正的對立,而是連續的同一面。

藉由這個概念,拉岡提出了「外密性」。許多心理學派預設秘密與痛苦深藏於個體「內部」,需要被挖掘,但拉岡認為這是一種謬誤。他藉由拓樸學主張「外即是內,內即是外」,最私密的秘密並非深藏在我們內部,而是在個體的言談與行為中展現。

2025.08.26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