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鬼與墮胎:社會如何用罪惡感懲罰女性
從月經禁忌到墮胎報應,社會為了懲罰、甚至剝奪女性的身體自主權/墮胎權,建構出一整套讓女性背負罪惡感的生活方式。而先不論是否屬實、是否無中生有,它仍深深嵌入女性的日常思維與行為選擇之中。
沒有人會去告訴那些性行為後選擇逃避責任的男性說,他們會被冤魂纏身,相反的女性被教導,不論這場性行為是否合意、是否有能力扶養孩子,但只要是女性,一旦選擇終止懷孕,全世界就會一再提醒妳得不斷背負自責與贖罪的樣態活下去。
社會長期透過各種文化與宗教敘事,去教育女性怎麼自我厭惡、從「月經來不能進寺廟」到「墮胎會遭冤魂纏身」、「女鬼找替身」等,女性的一切都可以被轉化成社會希望我們吸收的「罪」。而若我們仔細看,那些流傳最久的鬼故事,怨魂的故事也往往都是用
女性的樣態下去描繪。不論是紅衣小女孩、厲鬼、夢魘其實都是許多不同版本的「不被原諒的女性」。也因此,民間故事裡的女鬼,時常跟未婚懷孕、被拋棄、無法完成儀式、死於產房、情緒過於激烈等等「失控的女性經驗」有關。讓女性從小學會自責、自罰、自我審判,最終也將這一切怨恨反噬回女性自身的形象上。而那些故事裡真正的「冤」,其實從來不是女性不放過誰,相反地,是整個社會,從未打算放過女性。
而女鬼的形象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記得太多事了。女鬼一般記得誰背叛她、誰遺棄她、誰讓她死得不明不白。這跟社會推崇我們move on與寬容的情緒邏輯完全相反。而文化與體制運作的方式,是讓受害者遺忘。
再來是女性怨恨是一種「垂直情緒」,這意味著它向上指控,而非橫向宣洩,向上的話就有威脅權威的可能性,所以社會甚至為了減少這可能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妖魔化與污名化它。儘管社會能容忍女性「橫向怨恨」,例如女性彼此雌競嫉妒、婆媳糾紛、情敵之爭。這些怨恨甚至被娛樂化、經常被當作戲劇,被輕易消費。但一旦怨恨是垂直的,是對制度的、宗教的、對社會結構、對性別權力的反抗,那我們就變得「危險」了。
因為怨恨會讓人長出不願服從的根,所以文化便將這樣的怨恨去妖魔化,變成女鬼、瘋子、陰魂不散,用恐怖、失控的樣貌去遮蔽它原本的合理性。而當女性的憤怒被形塑為「異常」,父權/乖巧的女性自然就成為了「正常」的代名詞。
而妖魔化的終點,是讓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完整的人,我們總是被教育不斷懷疑自己是否夠好、夠漂亮、是否溫柔、有無具備釋懷的心胸,去迴避任何可能掉進「瘋女人」的框架,去覺得我們總是有哪裡「不對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