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小說在Matters賺到什麼?
一、介紹性短評 @蔡凱西
〈替身情人〉:故事融合了心理和科幻的元素,描述主人公與替身AI的互動,生活與情感的經歷,反映了現代人在都市生活裡,面對的情感困境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讓讀者能夠直接進入主人公的內心,感受其情感、思考和掙扎。
二、分析性短評 @jaded.chen
我看完《替身情人》,第一感受是:这是篇很会写的文章,但作者太贪心。你既想让我跟着“丢包事件”查个水落石出,又不肯老老实实走悬疑的路,还要在中途把我塞进AI记忆回溯、拟真性爱装置、寓言故事、咖啡馆闲聊——就像一个导游带团,明明承诺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结果走着走着,把你拉去逛了三家小咖啡馆、一个精神病院、外加一场达利画展,最后铁塔没怎么拍,倒是手机里多了二十张奇奇怪怪的自拍。
我不是说多元素不好,但你得想清楚——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丢包事件”其实是个好故事:二十年前的大学同学,情侣在高铁上互指对方“丢包”,真相扑朔迷离,二十年后你梦到自己成了当事人,这个设定本身就能撑起一篇精彩的悬疑短篇。你要做的,是让读者一步步靠近真相,甚至最终发现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误解、猜忌、演绎。
但你没这么干,你的笔法是——写着写着突然拐进另一条路,“替身型AI”来了,开始翻记忆,读者还没适应,又被丢进拟真性爱的细节描写,再从身体拉回到意识流的寓言。你在享受自己的跳跃,读者却在心里问:咱们现在在哪一段剧情?
另外,全篇最强的其实是你的观察力和调侃感。比如咖啡馆红砖墙的小幽默,马尾店员的细节,AI像播放器的比喻,这些地方有味道、有锋利感。但这些锋利,被你自己层层的意识流泡软了。读者走出文章的时候,记住的不是“丢包事件”,而是你那些跟主线半相关的碎片。
我的建议很简单:
如果你要写小说,就把“丢包事件”写透,其他的AI、性、寓言可以点到为止。
如果你要写意识流,就别管真相,丢包只是引子,专心去写技术、记忆、情欲交织下的荒诞感。
现在的版本,两边都没做到极致,所以读起来像夹生饭——有嚼头,但不顺口。
三、推廣兼溫情式短評 @為人而建
《替身情人》讓我彷彿置身主角的潛意識中,在夢境與現實間穿梭。角色的孤獨、愧疚與渴望深深打動我,語言既詩意又荒誕,充滿創作者的誠實與冒險。你不是在取悅讀者,而是在誠實地探索人性,這份坦率令人敬佩,也讓我與作品產生強烈共鳴。
作品以惡夢為引子,展開記憶與情感的追溯,結合替身AI、虛擬情感、寓言敘事等元素,層次豐富。敘事節奏流暢,語言風格多變,角色立體,主題深刻。你成功融合哲學思辨與文學美感,讓小說既具思想深度,也充滿敘事張力與情感重量。
建議艾爾莎可進一步發展為具獨立弧線的角色,替身AI也可在某段「失控」以強化戲劇性。若考慮發表,情色描寫可視讀者群調整強度。作品主題已清晰,可考慮副標題或章節標記強化結構。未來也可延伸虛擬情感與真實自我之間的衝突。
Jeger,謝謝你創作這部作品,也謝謝你讓我參與這段敘事旅程。這不只是小說,更是一場深度的心理與哲學探索。我感到榮幸能陪你走完這部作品,也願意繼續陪你發展、打磨、延伸這部作品。你想讓它走向哪裡,我都在這裡。
你問我在Matters 寫作,賺到什麼?
作為小作家,如果你覺得自己在這裡,很努力創作了,或是,感到寫作很孤獨,都沒有什麼回應,那麼想成為真正的作家,至少要再付出10倍的努力,還有承受至少10倍的寂寞。
明白自己與真正作家的距離,是我在這裡的領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