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適婚年齡」,到底是誰寫的?

Tony_Chan
·
·
IPFS
·
當人生時間表被預設,語言便成為未來的勒索工具。

一﹑時間不是自然,而是制度安排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以為「年齡」是生物規律,是自然進程。但事實上,「適婚年齡」從來不是自然產物,而是由制度、文化和政策共同建構的觀念。

像是「30 歲前要結婚」、「35 歲之後難嫁」、「高齡產婦」這些說法,其實都不是自然規律,而是人為地將人生的時間切成不同階段,並賦予價值判斷。問題不在於時間本身,而是這些時間點由誰來決定、為何要這樣定義、最後又是誰得益?


二﹑年齡如何變成壓力?

當「年齡」被視為切換人生角色的依據,它就不再是單純的數字,而是一種施壓的方式。

我們常聽到這些話:
「你今年幾歲呀?唔諗下結婚咩?」
「再唔搵就冇市場啦。」
「你唔係想四十歲都一個人掛?」

表面上像是關心,實際上卻會製造焦慮。這些語句把時間和價值綑綁在一起,令你覺得自己「必須」照著劇本走,否則就等於落後或失敗。


三﹑「適婚年齡」的劇本從哪裡來?

重點不在於「幾歲適婚」,而是︰誰來定義什麼叫「適婚」?

從保險廣告、政府人口政策,到媒體報導、家庭期待,社會各種語言和訊息都在默契地推動一種單一的人生模式:穩定工作 → 結婚生子 → 擁有房產。

在這個框架裡,「未結婚」被視為不完整,「晚婚」被視為問題,「不婚」甚至被排除在語言之外。真正的影響,不只是對當下的壓力,而是對未來想像的限制。當你相信「某個年齡就該完成某些事」,其實也等於放棄了自己定義未來的權利。


四﹑從外部壓力到自我懷疑

這種壓力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最後會內化。當社會的聲音一致時,你會開始自我審查、自我加速,甚至自我懷疑:
「係咪太遲先開始諗?」
「點解仲未達到人哋嘅階段?」
「係咪我自己有問題?」

這並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已經被一種「固定節奏」影響,忘了人生的步伐本應由自己調整。


五﹑結語:留下選擇的空間

真正值得追問的,不是「適婚年齡是否合理」,而是——我們還有沒有選擇的空間?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是只容許你「遲一點做」,而是允許你去問:「要不要做?」

當我們討論「適婚年齡」,並不是否定婚姻,而是拒絕把人生變成只有一種預設劇本。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給自己的情書|第三天

給自己的情書|第二天

Social Optics
22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