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演變抑或風暴前夜?淺談數位世代的廚房呢喃(Кухонные разговоры)
文◎黃豆泥
一、為什麼是「廚房」?
在蘇聯年代,公共空間充滿監視,收音機與電視傳遞的是單一聲音。於是,人們把真心話帶進廚房,在沸騰的水壺旁、在盤碟碰撞聲中,談政治、講八卦、辯論公共事務。
這種「廚房談話」(Кухонные разговоры)後來也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以口述史的方式留存下來。她的著作《二手時代》沒有琢磨壯麗史詩,轉而對普通人「如何活下去」進行叩問。
廚房之所以成為廚房,關鍵是當公共廣場不能說實話時,私密空間就成了社會能動性的替代性公民基礎設施。
過了三十年,媒體與媒介變化甚巨,數位時代的「廚房」在哪裡?
二、公共廣場的退潮:從百花齊放到平台封建
2010 年代,我們曾以為社群平台能帶來和平演變,因為資訊更自由流動、群眾動員更快速,樂觀的人事認為「鍵盤鄉民」足以成為「街頭變革」的力量。
確實社群讓抗議可以在幾天內聚起龐大人潮,但各地的故事告訴我們,快速動員未必等於持久能力,組織、協商、應對、反制的「戰術」常常來不及長出來便被扼殺。
我們或許擅長了數位的集會,但還不擅長數位的結社。上一個世代的和平演變終告失敗,沒有因為數位工具的普及,讓社會產生質變。
與此同時,數位平台本身也正往「雲端封建化」傾斜:資料被平台壟斷、演算法以營收為核心目標重、使用者與創作者的議價力下降,公共討論被極化與娛樂化稀釋。
學界稱之為「監控資本主義」,評論界稱之為「平台劣化(enshittification)」。我們感受到的就是公共場域越來越吵,但越來越難彼此理解。同溫層越厚,立場更容易極端化
三、國家與平台的「反制升級」:為什麼私密空間回潮
因此 2010 年代科技介入和平演變,大致上算是失敗了。新興工具沒有喚起社會變革。反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監控科技更嚴重,躺平放棄的公民更多。這無論是在雲端封建平台,還是監控集權體制皆然。譬如把人開除的企業演算法,或扣公民分數的社會信用點數。
數位關閉(shutdowns)成為威權與半威權政體的常規工具:2024 年全球至少 54 國、296 起關網紀錄,創歷年新高。
抗爭者被迫轉向更隱密、更分散的溝通工具。這些經驗共同指向公共廣場退潮,私密通訊與小圈圈協作回潮。那麼數位時代的「廚房」長什麼樣?
四、數位廚房的面貌已經初現
秘密、隱私、抗審查的討論場子是必要的,這絕不是在過去網路世界開放式的、公開的公共廣場發生,因為演算法會監測不良的言論(對於該地區利益者不良)。數位的秘密結社如同廚房談話,重新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
私密與一閃即逝的內容:WhatsApp 單日訊息量破 1000 億;限時動態類型的內容(Stories)早已成為主流。在中國,微博式微,微信興起;在台灣,Instagram 取代臉書很久了。雖然兩邊的脈絡不太一樣,但這些都是把談話往「半私密」帶過去的集體選擇。 此外端到端加密成為常態,Signal 應用程式嘗試讓伺服器連「誰寄給誰」也看不見。
抗審查:許多不會被馬上刪除的言論平台出現。而洋蔥網路Tor「Snowflake」用大量臨時代理對抗封鎖;SecureDrop 已被《紐約時報》《衛報》《ProPublica》等新聞機構採用,讓匿名來源能以 Tor 安全投遞資料,降低報復風險。這就是私密空間撬動公共監督的範例。
資料可攜與聯邦制:與其把社會關係鎖在單一平台,不如把社交協定標準化。像 ActivityPub(Mastodon 等採用)與 Matrix(政府與企業部署)走的正是這條路,歐盟《數位市場法》甚至要求「守門人」型訊息服務逐步互通。目的不是離開所有平台,無非是降低「被平台綁架」的風險。
去平台化的資源動員:烏克蘭在戰爭初期,官方與民間透過鏈上捐款迅速集資到「數千萬至逾兩億美元」量級的資源,凸顯跨境、小額、快速的資金匯聚能力。
五、從「呢喃」到「能動」:設計數位廚房
在密碼龐克為下層建築的數位世界中,使用者有自己的身分、資料、甚至資本,而且是匿名不易被監控的,在這裡可以自由發言、與信任的親友交換資訊、甚至資助不同行動,這大大提升了數位公民的自主性,或許是新一輪的和平演變的黎明。
具體的案例有確保安全無虞的吹哨論壇、秘密的談論各種觀點而不受到報復、在資源上可以快速且低成本的流動、安全自由的上網、獲得知識,在滑手機、上網的時候,不會被網暴,不會有協同的攻擊者針對你,不會無時無刻幻想著背後有一隻眼睛在看,或有機器人爬蟲正在評價你的價值。
想要從一個平台搬遷到另一個平台時,如同肉身之於理想邊境,不會被控制,可以將數位資料攜帶離境。
如何秘密地、自由地與他人交流,一直是人類文明的重大議題,創新、激進、顯覆式的想法往往來自於社會的壓迫與邊陲,許多數位通訊工具確保了網路使用的絕對秘密,而許多密碼學新工具,進一步讓使用者無需透露任何資訊就可以滿足平台與政府管理的需求。這樣的科技正在快速進步。
六、和平演變,還是風暴前夜?
真正的分野不在技術而在能動性,當公共廣場被淹沒的時候,我們是否仍有一處能安全練習說真話、交換知識、形成決定的角落?如果有,和平演變就不只是口號,它會在一次次小小的對話中成形;如果沒有,風暴前夜累積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在現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正在面對下一波危險的網路霸權發展。無論是數位極權還是雲端封建,都是因為有巨型的壓迫者出現,加速了新時代的抵抗者。而抵抗霸權的工具,勢必是有效掌握數位隱私工具的未來社群,廚房因此而再現
網路的秘密社群就如同過去的廚房呢喃,真正的自我在此展現,並且與公共事務互相交融,或許數位工具的重點發展方式,在於如何啟發一個人的能動性,無論是和平演變還是風暴前夕,身而為一個個體,能動自由的追尋嚮往之物,才是數位世界給人類的最佳禮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