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護之名造成傷害

豆泥
·
·
IPFS
·
數位身分政策正在快速發展,用意是在保護兒童、網路使用者不被騷擾,但具有漏洞的保護措施反而成為個資外洩的蜜罐,我們應該怎麼看?
紐約客專欄

《扁平時代》作者凱爾.切卡上週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堪了篇專欄文〈網路想要檢查你的身分證〉,表示數位身分認證的爭議已經上升的大眾視野了。

這篇專欄文以英國女性論壇應用程式 Tea 為例,Tea 只有女性可以註冊使用,而且因為使用者在抖音與 IG 分享這個論壇真的可以有效識別「騷擾男」,因此大受好評。

但 Tea 因為資料外洩事件,讓裡面耳語(whisper)與個人資料可以連結,甚至被放到匿名論壇 4chan 上,讓女性使用者資訊被暴露,活在恐懼之中。

再來凱爾揭開各國法律開始強化網路使用者進行資格認證之後,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包含英國的《網路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 OSA)、美國《兒童線上安全法案》(Kids Online Safety Act)、澳洲禁止 16 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軟體、法國規定逛能人網站要有成年人認證...等。

結果是使用 VPN 的人數呈倍數上升,一方面是使用者擔心上網而已卻揭露太多個資,另一方面是多元性別族群擔心被打壓的風險。

「酷兒已經逃離德州與佛州了,現在你要把我的身分證跟我查詢的成人內容綁定在一起?」

另一方面,各國的數位身分基礎建設在快速布建中。先不討論集權國度如中國的網證系統,但民主國家的數位身分可能產生的危害也必須在此刻就展開討論,不然到時候要掰回來就更難了。

譬如:當政府加強平台管制,要求平台要向使用者索取個資(如年齡驗證),平台的保管義務為何,資安標準為何,小平台或像 PTT 這樣的老志工平台做得到嗎?

追根究底,此刻應該加強「不可連結」的數位身分服務,譬如「我證明我成年,但不揭露我是誰」,這樣平台方的保管壓力也會大幅下降。其中的關鍵技術就是零知識證明。

說白了我也支持 VPN 技術持續演化,這是一個強悍的非對稱工具,我自己也開始 by default 使用 VPN 了。但 VPN 是去鑽主權國家(西伐利亞體系)互管不著的漏洞,在可見的未來,多國聯盟管制的措施顯然會出現,尤其當自己所在的區域越來越不民主的時候(獨裁者進化的速度很快的)。

但追根究底,何不在主動提供個資的時候,就不要丟個資出去呢?提供資格認證就好,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了。


相關議題,我會在 8/27 (三)的數位信任論壇討論。各國政府在七月日內瓦的論壇(GDC2025)大量分享數位身分政策的建置進度,我會把這個論壇的內容拿出來分享,也會同時討論海外人士的憂慮,當然也會討論可能解法,我們自己甚至做了符合台灣狀況的 Demo(一個小小的非營利開源專案)。

2025 台灣數位信任論壇|活動資訊
時間: 2025年8月27日(星期三)14:00 - 17:00
地點: 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廳(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號)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加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致力於將密碼龐克精神融入真實社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社群的反脆弱性就是防止51%攻擊

颱風,金門,想像的孤島邊陲

ICANN隨筆 — 區塊鏈域名與頂級域名...與穩定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