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慢食體驗與食農教育:沐森海岸X烤茶地

cavelitergory
·
·
IPFS
·
在台東長濱體驗了一次原住民阿美族的慢食生活,以及食農教育。除了聆聽主廚為我們解釋食材來源,也認識原住民傳統食材和釀酒植物,體會了一場用心而酣暢淋漓的食農教育。

和朋友們來到台東長濱,參與烤茶地在餐廳沐森海岸舉辦的活動,前半部享用餐廳有機料理,後半部則像我們介紹了許多原型食物(Whole Food,指未經加工的食材原料) ,並使用白米釀酒。

沐森海岸餐廳門口

精緻美味的風土料理

沐森的食材大多來自台東,不過考量到食材的多元性,也有來自台灣其它縣市的食材,不過以台東為主。

部分食材甚至是自家產製。

餐廳外養了一隻奶羊,老闆說之後打用羊奶製作乳酪。

活動菜單

每一道料理上桌之後,主廚就會為大家解說,知道自己眼前這道菜由哪些食材組成。

芒果鮮蝦

這道料理將青芒果製成情人果,加上櫻花蝦、花生,最後以辣椒粉裝飾,同時也增添料理香氣。小番茄是店家自己栽種,因為成熟度高,皮厚,和之前吃過的小番茄不同。

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小番茄的成熟度會影響到皮的厚度。

吃起來酸酸甜甜的,很清新。蝦子也有處理過,沒有腸泥,很乾淨。

酸柑香檸醋沙拉

酸桔客家桔醬原料,香檬則產自台灣海岸山脈,也是長濱常見的農作。兩者果實都有特殊香氣,香檬味道特殊,喜好因人而異,香桔很酸,不太會有人直接吃。主廚表示他過去自己種植佛利檬,有一回豐收了,摘下來卻發現很酸,與原該甜甜的佛利檬不同,這才知道酸桔常常作為其他柑橘類的砧木,嫁接其上。

台灣香檬。圖:上下游

主廚將兩種柑橘結合,搭配蔬果,製成這道沙拉。

沙拉最上頭有兩粒喜烙(Siraw,也有音譯席烙),是阿美族傳統臘肉。鹹鹹的非常好吃,很有嚼勁,不過咬不斷(也有可能是我牙齒不好),幸好都小小塊的,可以直接吞下。

左:油漬番茄巧巴達;右:飛魚卵南瓜濃湯

南瓜濃湯裡有冰淇淋,主廚建議我們享用的時候可以慢慢地把冰淇淋攪開,增添不同溫度的層次。

麵包是以紅藜為基底的巧巴達,巧巴達上放起士、酪梨和自製的油漬番茄,並插上羅勒葉。

我個人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巧巴達上的起士,鹹鹹甜甜的,以及濃湯裡的冰淇淋。

並不是所有南瓜都是萬聖節看到的亮橘色。圖:阿強南瓜

我隔天到玉里下榻,青旅的副店長和我分享他方才蒐集的南瓜籽。南瓜收成時節大約是 3 月到 10 月,花蓮似乎是台灣最有名的南瓜產地。

成功鬼頭刀

來自成功漁港的野生鬼頭刀,經過輕醃漬,撒上山芹菜,並搭配醬料,也可以依照個人喜好淋上金桔。醬料是主廚的朋友做的手工味噌,再混合塔塔醬。

鬼頭刀成長速度很快,一年就可以產下下一代,每次產卵可達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繁殖量驚人。

鬼頭刀主要來自台灣東部與南部。圖源:農傳媒

雖然阿嬤在屏東賣魚,但這似乎是我第一次吃鬼頭刀。後來回家跟爸爸確認,才知道阿嬤也是前幾天才第一次吃到鬼頭刀,回家路上還一直反覆唸叨著「鬼頭刀」,可能是年紀大了,怕會忘記剛剛吃到的好吃的魚叫什麼。

玉里蓮貞肋排

來自玉里蓮貞豬後切肋排的三層花(又稱五花肉),肥瘦相間,口感豐富。肋排經過兩天淹漬,第一天以糖鹽水醃漬,第二天則是香料,第三天拿出來慢烤 3 小時,最後以炭烤增加香氣,最後淋上自製烤肉醬。

肋排上還有腰果碎片與切碎的芝麻葉。因為肋排味道較重,主廚說可以搭配鳳梨轉換。

盤子上另有野菜醬,以刺蔥籽和辛香料製作。

最底下的葉子是大圓葉胡椒,可食用,也是原住民常食用的植物,常用以煮湯,或是搭配烤肉食用。

旁邊的筍子吃起來有點麻麻的感覺,但有和平常吃到的辣味不同,很特殊。

海味山當歸

白米是當地的長濱米,是烤茶地種植的。山當歸來自玉長公路的安通,其以種植當歸聞名。將山當歸熬製成高湯,再煮長濱米。

圖:原視新聞網

另外有台灣原生種油芒,也是原住民的食物之一,其中含有其他穀物少見的穀胺酸與色胺酸。因為每一穗的成熟度不同,油芒需要人為判斷和採收。但因為其抗汗抗鹽的特性,不受氣候變遷影響,不同於其他作物因此產量大跌或收成時間變化導致農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收割等等問題,油芒被稱為未來食物。

但則是主廚自己養的蛋雞下的蛋,很新鮮,直接與米飯混合攪拌。山葵醬也是來自台灣的高山,味道溫和。竹筍是自己種的甜龍筍

酒釀巴斯克

芒果乾的形狀形似花朵


工作坊體驗

吃飽後,稍微上廁所休息,就進入工作坊的時間。

烤茶地的 Fomi 先說明烤茶地的由來。便帶著我們認識原型食物。

認識原型食物

桌上放著不同的主食,有稻米和小米。

有些品種稻米有稻芒,可以防止鳥類啄食

米粒成熟後要脫殼,小米顧名思義,米粒較小,不易脫殼,經濟價值不如稻米,所以很多農地都轉作稻米了。

認識酒麴植物

體驗過程中,我們也生吃了不少野菜,大部分都苦苦的或是辣辣的。台灣刺蕊草有提神作用。只有少數也菜有香氣。芳香萬壽菊如其名,香氣十足,餐廳的白開水裡也放了一枝增添口感;大葉田香味道近似八角,又稱為水八角,是水生植物,必須要在流動的水也可以用來判斷水質土質,

自釀米酒

蒸好的米,炊煙氤氳

這次的工作坊用白米來釀米酒。

我們各自吃了一小口剛蒸好的米粒,再配上一點點喜烙,很好下飯。

首先搓揉放涼的白米,避免結塊,加一點水進盛裝白米的容器中,稍微揉捏混合,再加入酒麴,反覆揉捏,最後裝入釀酒的玻璃容器中。


這次的長濱之旅其實是田調活動一環。

主單位烤茶地的嚴凱莉 Fomi 同時也是勝光儲蓄互助社專員。

儲蓄互助社在 5、60 年代經由教會傳入台灣,在不容易接觸到主流金融服務的地方成為地方金融服務機構。晚上我們也到了烤茶地,向 Fomi 詢問互助社運作以及面臨的困難。

細節將另外撰文分享。

原住民儲蓄互助社審議活動報名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