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食人生

瀲瀲
·
·
IPFS
·
輕食要自己做才吃的飽

為什麼是輕食?——我準備進入這行前,查了一下這個詞的來歷

「輕食」這個詞,其實是中文語境裡相對晚近才出現的。它不像「便當」或「家常菜」那樣根深柢固,而是跟着時代與飲食觀念的改變,慢慢浮出水面。

最早可能是從日語「軽食(けいしょく)」轉過來的,在日文裡它指的是簡單、不正式的小餐點,像咖啡廳裡的蛋包飯、吐司盤、三明治那種。不一定是低熱量,但重在「輕」:輕便、快速、吃完沒負擔。也可能是受到英文 “light meal” 的影響,尤其在強調「健康、清淡、少油鹽」這類飲食主張時,更貼近現在大家理解的輕食。

台灣應該是在 2000 年前後開始常見「輕食」這個詞。那時咖啡店文化、便利店、簡餐風潮剛開始興盛,「輕食」慢慢變成一種潮流字眼。不是正餐、不是下午茶,是介在中間的一種生活方式。它甚至變成一種審美:低負擔、配色好看、感覺健康。

我發現一件事很有趣:中文的「輕食」,常常被誤會成「減肥餐」或「吃不飽的餐」。但原本的語境裡,其實它的重點不是「少」,而是「剛剛好」——
不是不吃,而是聰明地吃

這種吃法,其實跟都市生活、上班族節奏、還有我們對自己身體的重新理解都很有關係。不是填飽肚子而已,而是讓身體舒服,讓生活不那麼油膩。

我自己要進輕食店工作了,開始做功課時才發現,「輕食」這個詞根本不是單純形容食物的詞,而是一個混合了全球化語彙、健康觀念與階級意識的東西。

它代表了一種「我不想那麼狼狽吃飯」的生活哲學。

其實我原本想找的是健康餐盒,但我很快想開,如果只是為了吃一餐健康餐,我未必一定要做餐盒,因為便當其實滿高壓。我今天中午去了全聯,買了地瓜馬鈴薯豆腐回來自己切塊蒸軟。

其實很簡單很快速,味道也很好。

隨便拿了兩個保溫台裡現成的菜,抓了包熟的雞絲,我又拿了即食的蒟蒻,豆腐,涼拌方便就好不需要廚藝。

回到家煮完晚餐已經四點,睡醒時婆婆下班到家餓昏了在煮飯,還想加熱我的涼拌。

這就是我的,假日最簡單不過的日常。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瀲瀲習慣用文字記下那些沒人聽的對話。 城市太吵,我在角落寫點靜下來才能聽見的東西。 小說寫得很慢,因為我想留下的不是故事,是心跳。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回頭的孩子》

歸途

週五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