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国家连资本主义都不会搞——从盘剥式经济到繁荣市场互助体系的结构重建

穆伈翎
·
·
IPFS
大多数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假象,通过压低工资、榨取消费力和外部化环境成本维持增长,导致内需不足、社会分裂和系统脆弱。亚当·斯密早说,国家富强依赖所有普通人的持续富裕,而非少数资产阶级。真正健康的市场应恢复“生产—分配—消费”循环,通过企业联盟互助基金、工资保障和合作社共益网络,实现广泛共享、可持续发展。

一、假资本主义的幻象

“资本主义”原本的核心,不是剥削,而是资源与创造力的高效配置
它依赖三个基本条件:

  1. 真正自由的市场竞争(无垄断);

  2. 有效的法治与产权保障(无特权);

  3. 广泛的社会分红与再投资机制(无贫困陷阱)。

然而在大多数国家,这三点无一成立。

他们口头上信奉市场经济,
实际上运行的是一种混合了裙带主义、行政垄断与资源盘剥的假资本主义
资本积累不是通过创新获得,而是通过制度漏洞、信息不对称和政策寻租实现。

这种体系表面穿着“市场”的外衣,
实质上却是封建秩序的现代版
权力代替市场分配资源,
关系网络取代价格信号调节效率,
财富流动性被阶层固化结构冻结。

于是,“资本主义”成了一种标签,而非制度;
经济学成了修辞,而非科学。


二、盘剥式经济:假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

“盘剥”一词,描绘的是一种单向的、不可持续的榨取关系。
所谓“盘剥式经济”,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系的增长,
主要不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财富创造来实现,
而是通过对特定群体(劳动者、消费者、环境)进行系统性、制度性的价值榨取来维持。

核心特征

1. 目标的短期化与空心化
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再是提升社会整体福祉与生产力,而是追逐短期账面利润。
为此可以牺牲环境、健康乃至未来的社会稳定。

2. 对内的价值榨取机制

  • 对劳动者:压低工资、削弱社保、转嫁风险,以“低成本=高利润”为逻辑;

  • 对消费者:制造焦虑、滥用垄断、操控信息以转移财富;

  • 对环境:将污染与资源消耗的代价外部化,由全民与后代承担。

3. 对外的脆弱依赖路径
内部消费不足,产能过剩,
只得依赖出口与投资维持增长。
一旦外部需求波动,体系立即陷入危机。

4. 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这是一条“死亡螺旋”:
压低工资 → 消费不足 → 依赖出口 → 产业升级乏力 → 再压低成本。
创新能力衰退,社会分裂加深,系统风险不断累积。


三、被遗忘的古典智慧

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指出: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国家的富强,靠的不是少数资产阶级与官僚的财富,
而是所有普通人的可持续富裕
当劳动者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有者,
经济循环才真正健康。

斯密所描绘的理想市场,是一个由自由个体、诚实交易与广泛分配构成的合作性系统
他从未主张资本集中或社会极化。
因此,现代社会的问题并非“资本主义太多”,而是“资本主义太假”。


四、重建正向循环:繁荣市场企业联盟互助基金

一个真正健康的经济体系,必须恢复“生产—分配—消费”的正向循环。

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框架中,这依靠政府干预
通过信贷、税收、社保和就业政策,保障工人收入与消费信心。

在无政府资本主义或去中心化市场条件下,同样可以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

1. 设立“企业联盟互助基金”
企业以互助形式设立薪资保障池,为成员企业提供工资贷款,
以确保员工收入与消费能力不因周期波动而大幅下降。

2. 工资账户管控机制
通过透明的薪资账户制度,实现对工资支付与消费循环的监督与平衡。

3. 共益型市场原则
鼓励合作社与共益企业参与分配网络,
通过利润共享与再投资提升系统稳定性。

这样的制度并非“反市场”,
而是将市场恢复为其本真形态——
一个由互信、分红与理性竞争构成的创造性生态。


五、结语:资本主义的救赎在于其初心

真正的市场,不应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结构。
真正的资本积累,不应来自盘剥,而应源于持续的创造与普遍的富裕

当社会能让普通人因劳动而富、因创新而安、因合作而强,
那才是亚当·斯密所设想的国富民强之路。

大多数国家连资本主义都不会搞,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理解过资本主义的道德底线:
财富的意义,不在占有,而在流动与共享。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穆伈翎你并非在活,而是在被定义。 思想主权早已被夺走,认知被殖民而不自知。 他人塑你之我,你便失我。 信与不信皆无妨,只问你是否开始怀疑。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