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完整得獎名單與評語》林俊頴《七月爍爁》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
備受創作者、出版社及各界讀者關切的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於今(31)日揭曉。今年共有225部作品角逐金典獎桂冠,經複審委員會選出30部入圍作品後,再經由決審委員會審慎而嚴謹的討論,最終由林俊頴《七月爍爁》獲得「金典獎年度大獎」,獨得奬金100萬元;另有7部金典獎、2部蓓蕾獎作品,各可獲得15萬元獎金。
今年的得獎作品,含括4部題材殊異的小說,3部緊扣作者生命經驗、田野扎實的非虛構書寫,以及語言運用獨到、顛覆框架的散文與新詩各1部。評審委員會指出,今年的非虛構書寫表現亮眼,中生代小說作品表現成熟,但作者們仍持續不斷向自己挑戰,持續尋找更新穎的說故事方法、題材與語言,值得讀者們關注與細讀。
榮膺年度大獎的小說《七月爍爁》,作者林俊頴將無法復返的故鄉──北斗幻化為斗鎮,從攜妻子自日本光榮返鄉的七舅公起筆,面對被殖民過的家鄉,透過拋問與對照,呈現殖民議題的繁複面向,猶如一道霹靂閃現的雷電,為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投射全新風景。全書以華、台語交錯書寫,「爍爁」(sih-nah)意指「閃電」,全書從用典可見其博學,而其台語書寫也透出古雅典麗的氣韻,深富原創性的小說語言,更立下難以複製的高度,獲得決審委員們的高度肯定。
七部獲得金典獎之作,充分展現形式、語言與題材的多樣與豐實。同樣從非虛構自然書寫出發,劉克襄的《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融自然、知識、文學、歷史、藝術、人物於一爐,開啟了全新的寫作路線。藍永翔的《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則被評審讚譽「寫出了科學的美感」。連明偉的小說《槍強搶嗆》,以極具創造力的語言處理選舉現場的現實,展現臺灣鄉鎮的生猛語言感。馬翊航的散文《假城鎮》,以酷兒敘事混融漢語、族語、英語、日語及數位時代的諧音梗,讓語言肌理有著多重層次。阿芒的詩集《早點睡。不要怕妳四叔》,除了以口語展現詩的率性與野性,創造出獨特的聲腔、節奏與音樂性,議題更是打破框架,葷素不忌。黃崇凱的《反重力》一書展現歷史現實與虛構的引力拉扯,以小說回應臺灣的歷史與未來。而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則為其小說設計了極佳的形式結構,進行深邃的創傷書寫。
另外,獎勵文學新人的「蓓蕾獎」,有二位新手作家登場。藍永翔以《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雙喜臨門,而范容瑛的《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試圖透過書寫,理解、連結與彌補政治犯家族記憶的斷裂,文字犀利又深情,也獲得評審的青睞。
獲獎名單
金典獎年度大獎
《七月爍爁》,林俊頴著,麥田出版。獲獎評語▼
關於斗鎮及臺北,《七月爍爁》透過描寫自日治至戰後兩國斷交的臺灣歷史,以及人們為了理想及存活掙扎的故事,來談殖民現代性的到來如何像閃電燦亮又令人怖懼。
為了進行臺灣與世界之間的參差對照,小說家廣讀文獻,進行臺灣台語及華語交錯寫作的實驗,節奏鏗鏘有力又張馳有度,其中,不但把極古典的文字放進類意識流的書寫架構,同時隨世界趨勢流轉,把媽祖宮與工業化的水晶宮意象重疊,還把臺灣鄉間的糾葛情愛放入舊俄小鎮地主沒落的劇本中,可說在利用美學技巧探討人類知識探索及心理活動如何交匯時,再次極盡小說家之能事,也為講述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再拓展出一片領地。
而本書中由風雨日頭及植物生長捲動的人心起伏,又或是透過各種物質排列出的畫面與氣味,都是作者透過身體感知去拓印時間的搬演。至於殖民這個議題,小說也呈現出繁複面向,透過拋問:左派與右派路線誰比較有可能被殖民嗎?情感、理想與奮鬥是可以被殖民的嗎?又究竟是被誰殖民?小說家面對複雜的歷史債務,有冷眼也有熱血,沒在害怕挑動爭議。
書中天主堂與神父帶來的信仰思考與疫情時的臺北末日場景遙相呼應,於是除了藝術性的追求,小說家也關注生命有限性的終極議題,並在兩者間進行揉合與應和,不過比起過去更進一步開拓寫作版圖的嘗試,小說家在此書中卻展現出彷彿無限的企圖心。在評審的討論中,最後聚焦的也是在臺灣書寫的內容及可能性層面,可能如何往前(或往後)推進得深一點?而最後《七月爍爁》確實也反映出所有評審的關懷:關於臺灣歷史及其中的人性心理圖像,仍是我們要繼續強力推敲的主題之一。(決審委員:葉佳怡)金典獎
《反重力》,黃崇凱著,春山出版。獲獎評語▼
小說家將過往迸射四濺的想像力,以相同甚至更大的力道,限縮在特定的時空裡。《反重力》展現了歷史現實與虛構的引力拉扯:若是膨脹擴展過度,一切關係將消散、無關,只能任意拾取,成為無關緊要的趣味展現;若是過於緊密,則會重力塌縮,毫無空間得以開展,進而連時間也不存在。
過去像是密實的結界,小說家如何穿針引線,以想像撐開虛構的空間。在書的宇宙裡,形成故事/歷史(histoire/Histoire)?小說家持續打磨,鎖定在1970年代冷戰架構下的臺灣曖昧的位置,語言的嚴實中,不時閃現人物內心的細膩感知與情感。即使現實如此密不透風,人心之內仍有幽微的宇宙。《反重力》中隱藏起歷史人物的真名,並非試圖隱瞞或變造,實際上,在取捨之間,小說家展現最大程度的微觀史學能力,卻保持著空間讓讀者在故事中呼吸。
《反重力》以巨觀的視野,同時採取微觀的視角,取消了劃界歷史與現實的堅硬之線,反覆描繪更為迂迴的柔韌之線,最終,在讀者的心靈,指出瓦解既有疆域的逃逸路線。這就是小說的輕重。(決審委員:朱嘉漢)《早點睡。不要怕妳四叔》,阿芒著,雙囍出版。獲獎評語▼
阿芒以口語展現詩的率性,節奏明亮,語感純真,一股野性流竄於整部詩集,自成生態,深具魅力。
從書名到詩句,寓想法於諧趣、寄深情於幽默,充滿煙火人間的溫度。而詩的議題多元輻射,葷素不忌,舉凡科技、社群、疫情、親情、感官、女性議題、資本主義甚至世界局勢,信手轉化,背反慣性,打破主題與框架,放詩自由。
放詩自由的同時,又能安置美學縫隙,盡力照顧意象。詩行間,常自帶諷喻和反思。形式偶有劇場感,語聲於暗中流麗彈跳,釋放多巴胺,激勵「臺下」觀眾(讀者)解放心靈,文本與讀者交感。
或者,她運用朦朧的含義,創造更多含義,讓詩成為野地裡的「縹緲之物」。此部詩集彷彿解構成見、反擊規律,其技藝與內涵豐富了現代詩。值得一提,這部詩集的編輯與裝幀設計,無形中發揮助力,融會詩意,透過視覺與觸感,誘引文字趨向聽覺,情緒浮凸紙面,為詩的性格加分。(決審委員:李進文)《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劉克襄著,玉山社出版。獲獎評語▼
看似為昆蟲學家鹿野忠雄的臺灣踏查行旅立傳,同時也是作者半生志業的「追尋之書」。鹿野所有行過的路徑,作者幾乎都走過,並仔細在有限文獻裡爬梳、思考。全書融自然知識、文學、歷史、藝術、人物於一爐,寫作功力深厚。作者堅持自然誌書寫的紀律,鹿野並未像小說人物那樣,從文獻裡跳出來,而是維持以文獻證據說話。即使如此,文獻裡的鹿野忠雄,仍舊栩栩如生。
此書還有一衍伸意義,書中記述陳澄波、黃土水、李登輝、高一生、辜振甫、以及日籍畫家鹽月桃甫等人,在時空中身影交錯,互相影響,形成臺灣在日治時期透過菁英形塑的「精神世界」,這個精神世界在1949年後被切斷,晚近十幾年才漸漸回到大眾的生活裡。藉由鹿野忠雄,作者為這個被切斷的臺灣人的精神世界,在歷史舞臺上重新連結,讀來分外感動。透過本書,我們咸信鹿野短暫一生的研究貢獻與成就,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他屬於臺灣。(決審委員:李金蓮)《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著,春山出版。獲獎評語▼
《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將一位樹冠研究者累積20年的研究心得,濃縮為7棵樹的故事。作者藍永翔因為喜歡爬樹而走上研究之路,書裡細細記著樹的形態、觸感,但又遠遠超過那些。讀者隨著她的筆爬上了樹,世界「從平面突然拔成立體」;在林間遇上日蝕,看見月牙形狀的斑光,「然後我就瞎了兩分鐘」;也悵然面對被莫拉克颱風引發的土石流吞沒的一整片空無,輕歎「每一次離開,都要好好告别」。
藍永翔的文字平實,震動讀者的是她與樹肌膚相親而得的體會。在她筆下,樹有聲音,樹是吉他的前身;樹有煩惱,必須把討厭的小蟲用樹脂給攆出去;諸般細瑣,她寫來仍充滿20年前初次爬樹的傾心。整本《旅行在樹梢》,無非是她當初對指導老師說的那句話:「只要能爬樹,做什麼都可以!」(決審委員:張娟芬)《假城鎮》,馬翊航著,九歌出版。獲獎評語▼
閱讀8輯、40篇的散文集《假城鎮》,彷彿見著馬翊航是位身披斑斕彩帶、輕盈走躍的文字舞者,靈巧又黠獪的既織寫又諧解的敘事技藝,舞移於那些原本沉重得讓人幾近窒息的議題,犖犖如逐漸遺忘祖先的語言而再習寫族語的過程、男同志身分的隱藏偽裝坦露喜迎的轉折。
卑南祖靈疼惜的孩子馬翊航,在《假城鎮》不會也不願只是悲嘆、控訴族語的流失責任,他既如稚齡幼童重新細心習寫族語,又如調皮的學童以漢語諧譯族語,再似語言學家般地細察不同部落族語發音的差異,諧趣體現了族耆孫大川之言「番語漢化、漢語番化」的時代轉折刻痕。
男同志的酷兒物語,當是裹覆《假城鎮》的果核;馬翊航的酷兒敘事語言,既是「雌雄同體」(androgyny),又是黠獪混融著漢語、族語、英語、日語,以及時尚於數位時代的諧音梗,借語喻事,扮裝的語言肌理有著多重層次,混淆/穿越邊線的酷兒扮裝語言的運用策略縱有不同,卻都可在閱讀《假城鎮》之時,真確感受到作者讓人嫉妒的才華,以及那假不來的真誠溫柔之情。(決審委員:魏貽君)《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著,自轉星球。獲獎評語▼
乍看是成長小事,卻是深邃的創傷書寫。關於記憶的後設書寫絕非炫技,因為書中的「和解」(我們姑且暫稱和解)不在於誤會的解開,而是透過反覆的提問與重述,並絕不以此刻或任何單一觀點暴力覆蓋過往,藉以維護創傷難以捕捉的完整,進而讓早已與創傷融合的自我真正獲得呼吸與改寫的空間。
而且書中的創傷不只源自母女,也源自社會讓許多女人代代相傳的自我貶恨。作者用一個自給自足的可愛女孩當對照,再引入一個一度讓主角放棄說話能力的男人,寓言性簡單卻精準,可讀性極高,過程中還能讓讀者投射兒時生活的共感經驗、自然享受巧妙融入的理論及哲思,甚至還能偶遇各種黑色幽默:畢竟烤箱可以荒謬地讓人窒息,卻也象徵為了掌握話語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於是小裡見大,輕快中不動搖,每天都可以是進烤箱的好日子。(決審委員:葉佳怡)《槍強搶嗆》,連明偉著,印刻文學。獲獎評語▼
小說家本質是反叛的。反叛現實,反叛傳統,反叛語言文字,也反抗自身。《槍強搶嗆》從書名開始就不停躁動,小鎮的地方選舉裡,不見刻板印象中的恬靜與淳樸,而是隨時可能翻轉命運的「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競技場。在那裡,所有言語都是刀槍劍影,所有行動與姿態卻都包含千言萬語。
這是巴赫汀的嘉年華式的展演,深陷在閱讀中,沒有所謂主舞臺,任一地、任何一時、任何一人,都可能發生最為戲劇化的場面,讓人目不暇給,難以自拔。小說家創造了難以複製的語言藝術,在每一篇章不停變奏,不同角色的語言衝撞,讓小說充滿了異質性,有張狂的表演性,卻又妥善控制情節與人物布局。
《槍強搶嗆》書寫出臺灣鄉鎮的生猛語言感,卻同時化作高密度的文學敘事語言,在感到誇張之餘,會同時訝異,我們一直身處其中的世界,其實就是那麼的誇張。
小說家要拒絕語言的平庸化,同時要面對將語言平庸化的現實。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想像,小說家一旦寫出《槍強搶嗆》這本書,以極具創造力的語言去處理現實,所謂的現實,已經有那麼一點鬆動的可能。(決審委員:朱嘉漢)
蓓蕾獎
《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范容瑛著,春山出版。獲獎評語▼
作者訪談終身信仰社會主義的外公,記錄其在白色恐怖時期,因關懷臺灣前途而踏入的行動參與、和日後遭受的牢獄之禍。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篇章,並未在政治犯出獄後畫下句點,二代、三代形成的「櫃子」現象,猶如另一場牢獄。作者外公的遭遇必然影響家族成員,立傳之餘,作者記敘撰寫傳記過程裡的各種心理轉折,其中,為此與母親產生矛盾,親疏拉鋸,讀來令人動容。
本書清晰呈現政治犯家屬的心靈困境──那綿延三代間無以名狀的恐懼。作者試圖以書寫,理解家族記憶的斷裂,並試圖連結與彌補。「回家」因此成為更加錯綜難解的彎曲路徑。作者文字清新,既犀利又富深情,感受力非常敏銳,且不賣弄學術訓練,但字裡行間仍透露出學術訓練的眼光。我們期待作者在百花綻放的創作花園裡,持續耕耘,展露才華。(決審委員:李金蓮)《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著,春山出版。獲獎評語▼
金典獎贈獎典禮將於11月16日(日)14:00於臺北市立文獻館──樹心會館舉行,並同步於「臺灣文學獎Online2025粉絲專頁」線上直播。贈獎典禮正值首屆臺灣作家節辦理期間,除了獲獎者外,也將邀請此次來臺之國際作家與譯者參與,藉此打開得獎作品邁向國際的可能性。而為了讓臺灣文學走入生活,今年的「金典本事系列講座」特別以「在有故事的地方,聆聽臺灣文學故事」為概念規劃,得獎者除了將在全臺各地、多元的文化空間分享創作故事,也將進入高中校園,讓更多讀者有機會與得獎作家近距離接觸。講座自12月6日開跑,相關訊息將陸續公布於臺灣文學獎官方網站與粉絲專頁,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密切留意。●(全文於2025-10-31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