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蠢为上文化13:孟子的助宋之道——自残骨肉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宋王偃本是文武双全、志在复兴殷商的贤君,却被孟子忽悠行“仁政”。孟子许诺:“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甚至说:“七年之内必能王天下”。宋王偃信以为真,推行仁政,结果发现不过是书呆子学者假大空的牛皮。理想破灭后,他转向暴政,最终导致宋国灭亡。儒家的第一个仁政牺牲国,竟然是殷人国度——乃华夏“搬石头砸自己脚”最真实的历史写照。

一、宋王偃的理想

宋王偃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力图振兴殷商遗脉。

作为殷商之后,他比常人更容易相信孔孟所代表的“殷礼文化”。

当孟子声称“仁政可王天下”时,偃很自然地选择相信——谁不相信自家“院士”呢!

二、孟子的许诺

孟子向宋王偃画了一张最大号的饼:“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齐楚虽大,何畏焉?”

逻辑就是:

  • 行仁政七年,必能统一天下。

这听起来堂皇无比,实则是书呆子的神话包装

孟子口中所谓的“王天下”,其实就是一套空头支票:写满大话,却没有一丝执行逻辑。

三、宋王与孟子的双赢理想

儒的根是“殷”——“殷”出了“院士”,难道不该自豪吗!

宋王偃认为:我家有院士,我家必牛逼!

孟子也更自信:我在学堂里磨了五六十年书本,还有谁比我牛逼!

于是他拍着胸脯说:

“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滕文公下》

依孟子的理念,七年之后,周的旗帜必能换回商的旗帜——孟子的“学术股票”:只涨不跌,稳赚不赔。

双方利益一致,自然一拍即合。

至于破产?那是投资者自己的命,与圣贤无关。

四、幻灭与暴政

宋王偃推行仁政后,但很快发现这是一场空梦:

  • 仁政并未增强国力,反而削弱了宋国。

  • 民生并未改善,反而更加虚弱。

  • 他国并没有仰视,齐楚依旧如虎如狼。

“万国来朝”的理想破灭,偃恼羞成怒,从仁政骤转为暴政,甚至闹出“射天笞地”的荒唐场面。

于是,仁政没有带来“七年王天下”,反而成了亡国的导火索。

儒仁政的第一个受害国,竟是自家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真实写照。

👉 宋王偃的史实告诉我们:自家出蠢货并不可怕;蠢货成为“院士”才倒霉!

宋王偃的荒唐,不是他个人智力低,而是中了儒家虚妄话术的毒——所谓“仁政”,先逼人空想,再逼人绝望。

五、亡国的讽刺

儒家从来不产真政略,只产空话术。谁若当真,谁就要替圣贤背锅。

宋王偃本身智商并不差。

但正因他盲目亲近“自家”文化,才轻易陷入孟子的幻境。

他绝没想到,孔孟文化早已蜕变成“专坑信徒”的虚幻文化——自己成了仁政的试验品。

结果:

  • 仁政的第一个小白鼠,竟然是殷人国度。

六、亡国的阴谋

当然,宋国灭亡也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正统的“子”姓传人绝嗣,赝品的孔府便理直气壮地扶正了!

如果从阴谋论的角度出发,或许孟子就是要坑宋王——以助孔府成为殷人的大本营。

毕竟,华夏历史的荒谬正好留下这一例:子姓列祖列宗的牌位灰飞烟灭,孔家冒名顶替真正起步——冒牌货的春天,从正统的丧钟开始。

然而我并不认同阴谋论——因为孟子的智商实在太低,并不适合肩负这种角色。

所以我更偏向于:

👉宋嫡灭,孔庶兴,或为巧合,或属天意。

七、结语

孔孟之道最高的智慧,就是画大饼骗吃骗喝——先给王朝画大饼,再给百姓画大饼。以儒治国的结局就是:上上下下都靠大饼为生,最终必陷入虚幻与困苦的矛盾之中。

宋王偃的灭亡,就是“儒家助人”的最好注脚:圣贤帮忙,不是救你,而是坑你。

仁政,对圣贤是功业,对国、民是丧钟——不是王天下的法宝,而是亡天下的毒药。

独尊儒术后,孔孟之道将华夏推入了无法自拔的死循环:

👉 智障文化培养蠢货学者,蠢货学者推崇智障文化。

蠢为上,由此再添一章。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