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艾密利在耶路撒冷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艾密利她自知是幸運兒,縱使她偶爾還會想起幼年時每個清晨喚醒她的氣味;在沒有硝煙和火藥的日子,依稀是塵土混和花瓣分泌的甜香。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查映嵐

在回去之前,艾密利已經離開很久了。

艾密利她自知是幸運兒,縱使她偶爾還會想起幼年時每個清晨喚醒她的氣味;在沒有硝煙和火藥的日子,依稀是塵土混和花瓣分泌的甜香。

一旦離開,故鄉便成了抽象的名詞。在沙地阿拉伯、意大利、德州之間她輾轉長大,最終落腳在紐約,居然還取得護照——從此便是第一世界的公民了。自由女神像俯首對她微笑。

拿到護照,也就意味著,她有了移動的權利,回家的權利。回去之前,她問了一些人:如果,我可以在那片土地為你做任何事情,你會想我做什麼?

她設下了難題。只有一次的許願,必得珍而重之,怎樣的答案才不算浪費?

有人說,「去耶路撒冷的警局,幫我繳電話費。」有人說,「給我帶回家人的照片,尤其是我兄弟的家庭。」有人說,「去我父母出生的村落,喝一口水。」有人說,「請找我母親在耶路撒冷的墳,替我獻花、禱告。」還有人說,「去海邊看夕陽,替我嗅聞海邊的空氣,在岸上走走。」

如果在世上有一片土地,它的光線和風,水的味道,溫度與濕度的記憶,都埋在你皮膚底下,無從切割的,那麼夢裡臨到的念想便總是不由人。那算是祝福,還是咒詛?每夜你都被失去的一切刺痛,但連刺痛你也格外珍惜。

之於那些無法回去的人,艾密利如同睡在神燈裡的奇妙精靈。2002年,她回去,逐一達成他們的願望,但精靈的魔法很快便告失效。不可抗力以牆的形態顯影。那一年,以色列開始以國安之名修築圍牆,在約旦河西岸,併吞原屬巴勒斯坦人的沃土,摧毀他們的財產,攔阻他們移動。牆如同異變的獸,完工時將生至700公里——那大概是香港和台灣之間的距離。以色列以這堵牆為基礎,對巴勒斯坦人施行實然的種族隔離,同時像艾密利那樣持有外國護照的巴人,再也無法自由進出巴勒斯坦,他們的入境申請屢屢被拒。

早期的離散研究學者奉猶太人為離散群體的原型,但猶太人同時也是離散群體之中的異數,因為離散者多依戀故國,渴望歸返,卻沒有多少個族群真的得以立國。有一派研究者認為離散是國族主義的反面,這種去疆域化的群體對民族國家構成挑戰;然而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演示了離散群體對疆域與國族的執念。

經歷離散,世代飄泊,自然夢想重歸故土,可是,如果那片土地上已經有另一個世代植根的族群呢?離散猶太人的立國和再疆域化,將同樣視當地為故鄉的阿拉伯人連根拔起,直接導致離散巴勒斯坦人群體出現,無數個艾密利被逼流徙;更不幸的,連流徙的資格也不具備,就成了圍城裡的囚徒。錫安主義者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卻是以他者的鮮血為祭,創造出新一個創傷與仇恨的迴圈;由是他們孜孜不倦地建築圍牆、關卡、哨站,用安穩的幻覺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但那終究只是易於碎裂的幻覺。新一輪的戰事,在在證明國土的每一方寸都是澆過汽油的,毀滅未至,欠缺的可能不過是一個煙頭。

(註:艾密利即巴勒斯坦裔藝術家 Emily Jacir,作品名稱 Where We Come From (2002-2003))

Emily Jacir, Where We Come From 2001-2003 detail (Jihad), American passport, 30 texts, 32 c-prints and 1 video
Photo: John Sherman © Emily Jacir, courtesy Alexander and Bonin, New York

查映嵐
寫字的人,專業是當代藝術評論,有時寫散文、訪談、書評、電影隨筆。合著有《農人の野望︰大地藝術祭與港日鄉城連結》。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號稱「AI版Netflix」登場!輸入關鍵字生成自創劇集 將成未來趨勢?

回眸涓涓曲水,談安土與不遷——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發佈會紀錄

慧翠道憶胡鴻烈校監:這是只屬於某個逝去時代的樹仁故事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艾密利在耶路撒冷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艾密利她自知是幸運兒,縱使她偶爾還會想起幼年時每個清晨喚醒她的氣味;在沒有硝煙和火藥的日子,依稀是塵土混和花瓣分泌的甜香。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查映嵐

在回去之前,艾密利已經離開很久了。

艾密利她自知是幸運兒,縱使她偶爾還會想起幼年時每個清晨喚醒她的氣味;在沒有硝煙和火藥的日子,依稀是塵土混和花瓣分泌的甜香。

一旦離開,故鄉便成了抽象的名詞。在沙地阿拉伯、意大利、德州之間她輾轉長大,最終落腳在紐約,居然還取得護照——從此便是第一世界的公民了。自由女神像俯首對她微笑。

拿到護照,也就意味著,她有了移動的權利,回家的權利。回去之前,她問了一些人:如果,我可以在那片土地為你做任何事情,你會想我做什麼?

她設下了難題。只有一次的許願,必得珍而重之,怎樣的答案才不算浪費?

有人說,「去耶路撒冷的警局,幫我繳電話費。」有人說,「給我帶回家人的照片,尤其是我兄弟的家庭。」有人說,「去我父母出生的村落,喝一口水。」有人說,「請找我母親在耶路撒冷的墳,替我獻花、禱告。」還有人說,「去海邊看夕陽,替我嗅聞海邊的空氣,在岸上走走。」

如果在世上有一片土地,它的光線和風,水的味道,溫度與濕度的記憶,都埋在你皮膚底下,無從切割的,那麼夢裡臨到的念想便總是不由人。那算是祝福,還是咒詛?每夜你都被失去的一切刺痛,但連刺痛你也格外珍惜。

之於那些無法回去的人,艾密利如同睡在神燈裡的奇妙精靈。2002年,她回去,逐一達成他們的願望,但精靈的魔法很快便告失效。不可抗力以牆的形態顯影。那一年,以色列開始以國安之名修築圍牆,在約旦河西岸,併吞原屬巴勒斯坦人的沃土,摧毀他們的財產,攔阻他們移動。牆如同異變的獸,完工時將生至700公里——那大概是香港和台灣之間的距離。以色列以這堵牆為基礎,對巴勒斯坦人施行實然的種族隔離,同時像艾密利那樣持有外國護照的巴人,再也無法自由進出巴勒斯坦,他們的入境申請屢屢被拒。

早期的離散研究學者奉猶太人為離散群體的原型,但猶太人同時也是離散群體之中的異數,因為離散者多依戀故國,渴望歸返,卻沒有多少個族群真的得以立國。有一派研究者認為離散是國族主義的反面,這種去疆域化的群體對民族國家構成挑戰;然而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演示了離散群體對疆域與國族的執念。

經歷離散,世代飄泊,自然夢想重歸故土,可是,如果那片土地上已經有另一個世代植根的族群呢?離散猶太人的立國和再疆域化,將同樣視當地為故鄉的阿拉伯人連根拔起,直接導致離散巴勒斯坦人群體出現,無數個艾密利被逼流徙;更不幸的,連流徙的資格也不具備,就成了圍城裡的囚徒。錫安主義者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卻是以他者的鮮血為祭,創造出新一個創傷與仇恨的迴圈;由是他們孜孜不倦地建築圍牆、關卡、哨站,用安穩的幻覺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但那終究只是易於碎裂的幻覺。新一輪的戰事,在在證明國土的每一方寸都是澆過汽油的,毀滅未至,欠缺的可能不過是一個煙頭。

(註:艾密利即巴勒斯坦裔藝術家 Emily Jacir,作品名稱 Where We Come From (2002-2003))

Emily Jacir, Where We Come From 2001-2003 detail (Jihad), American passport, 30 texts, 32 c-prints and 1 video
Photo: John Sherman © Emily Jacir, courtesy Alexander and Bonin, New York

查映嵐
寫字的人,專業是當代藝術評論,有時寫散文、訪談、書評、電影隨筆。合著有《農人の野望︰大地藝術祭與港日鄉城連結》。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