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还在,记忆没了,她只记得她恨她爸
我前女友的奶奶,现在已经九十几岁了,很多人她都认不清了,连自己最小的孙女名字都会叫错。但她还会讲潮汕话——很流利——而且最清楚记得的,是骂她爸爸的那些话。
每次讲起自己小时候,她总是火气十足:“那个死鬼,赌钱、搞女人,什么家事都不管!”她语速特别快,讲得时候眼里还带着火,像她年轻时追着人讨债的样子。
她从小就跟着父亲从潮汕来到泰国,但很快就被彻底放养了。家穷得饭都吃不饱,她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就跑去寺庙打扫卫生,寺里的和尚可怜她,会给她留一点吃的。有时候是一碗粥,有时候是一点点菜汤。
她那时候还小,却说过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我是靠扫帚撑起来的,不是靠我爸。”
她从来不温柔,但很清醒
她是我见过最不“慈祥”的奶奶型女性。她语气永远不软,嘴上常挂着数落,骂孙子、骂房客、骂政府,连对女儿说话也都夹着火气。
可她的狠,是从太苦的生活里被逼出来的。她没念过书,但学得很快,看人、看生意、看钱的眼神极准。
最开始是在菜市场卖菜,然后放小额贷款,再慢慢积攒下来买房收租——她不贪利,利息从来压低一点,所以回款率反而特别高。她知道什么时候人有求于她,就在那个时候出手,房子一间一间地买起来,租出去、再买新的,慢慢熬成了资产小户。
她和我说过:“我房子的钱,全靠我自己一只手一点点拿回来的。”
那时候,她的儿子顺利在泰国的政府做官员,女儿在军队工作,她成了街坊邻居眼里最“有福”的老太太。每个月坐在阳台上记租金,拿着算盘算收入,连银行的年轻人都叫她“师傅”。
她的偏心,就像她的家风,改不了
她最重男轻女。不是嘴上说,是实打实的行动:男孙有玩具、补习费、全家宠爱;女孙再懂事,也只有“你以后也是别人家的”。
她一直坚信“男孩才能传家”。她说:“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疼也白疼。”她的女儿,从小被要求听话、让着哥哥,从来没被抱过几次。
但最讽刺的,就是她老了之后,真正照顾她、愿意忍她脾气、给她洗澡喂饭的,都是那些“不是传家的人”。
她最小的女儿每天守在她床边,早晚帮她换尿布。孙女每个月负责陪她去医院复查,一路搀着走完急诊、抽血、看报告。
有一次她不小心弄脏了床,坐在那儿发呆。我看见她孙女一边安慰她一边换床单,她没有说一句谢谢,只是轻轻“嗯”了一声。那一瞬间,我有点难受。
她不是没良心的人,她只是活了一辈子不知怎么表达感情的人。
她这一生,把命运扛住了,但没学会怎么给人温柔
我后来常想,她其实不是坏人,只是那个年代太冷、太穷,把她炼成了只相信生存、不相信情感的样子。她对所有人都设防,就连爱人、亲人也是“付出换结果”,不是“你值得被爱”。
她曾经扫地换饭、追债要钱、靠一只算盘过上小康;但她也让女儿一辈子缺爱,让孙女在照顾她时不知自己是不是“被需要”。
她晚年靠女人撑起来,却一生都不信“女人能撑家”。
她这一生,活得硬,活得像刀,但刀的另一面,永远也不肯翻出来给人看。
尾声
她现在每天坐在阳台上晒太阳,看楼下的房客进出,偶尔还会念叨租金到账没到账。
她已经不记得她爸后来去了哪儿,也记不清她的几个孙子孙女的生日,但她还是会骂她爸,骂他烂,骂他没养她。
有时候我觉得,她这一生都在回头看那个“没人管我”的起点,然后一边骂一边拼命活,把所有该撑的、该挣的都扛下来,只是不知道——她有没有过一刻,觉得自己也值得被心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