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商鞅文化1.2:贫民篇——孔子富富民,商鞅富贫民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孔子倡导单一农业税,名为轻徭薄赋,实则让富户以礼免役,让贫者独自承担沉重赋税,于是“贫贫民,富富豪”,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商鞅则推行全民税收,人人纳税,富者多纳,贫者少纳,公平合理;同时以军功为赏,开通社会流动之路。差距缩小,社会稳定,秦民大悦。

一、贫民:社会的根本矛盾

社会最大的风险,不是表面繁荣,而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 如果贫者无路可走,差距越来越大,就会积怨四起。

  • 若国政只顾安抚富户,贫者的愤懑便会成为社会火药桶。

所以,贫民的处置方式,决定了一个国是衰败,还是走向强盛。

二、孔子:单一农业税 → 贫贫民,富富豪

孔子一生推崇的,是“丘赋”一类的农业税。

  • 税收集中在耕作上,直接压在农民身上。

  • 豪族因宗庙特权而能避役避税。

  • 真正纳重税的,是最底层的耕作者。

结果如何?

  • 富者不税,贫者被逼

  • 贫者愈贫,富者更富;

  •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孔子所谓“安贫乐道”,其实就是道德化地安慰贫者,让他们接受被压榨的命运。

三、商鞅:全民税收 → 富人多纳,贫者得路

商鞅的改革,核心在于把税负全面化,而不是单押在耕作者身上。

  • 不分身份,只要有人口、土地、产业,都要纳税。

  • 富户因拥有更多资源,自然要交更多税。

  • 小户只要尽责耕作、纳税,就能在法律保护下生存,不再被宗族二次盘剥。

商鞅是华夏第一个向贵族收税的人!

更重要的是:

  • 商鞅推行军功爵制,让最底层的编户齐民,只要立功,就能获爵、得地。

  • 贫者第一次拥有了上升通道。

结果:

  • 富户因纳税、分家而失去过度优势;

  • 贫户因公平赋税与军功爵制,获得翻身可能。

于是,贫富差距缩小,社会更趋稳定。

四、对比的结论

  • 孔子:单一农业税 → 富者不税,贫者受苦 → 贫富分化,矛盾加剧

  • 商鞅:全民税收 → 富者多纳,贫者得路 → 贫富差距缩小,秦民大悦

一句话总结:

孔子富富民,贫贫民;商鞅贫富民,富贫民。

五、安贫乐道与学界倒置

孔子所谓“安贫乐道”,其实就是道德化地安慰贫者,让他们在礼义的麻醉下接受被压榨的命运。贫者非但不得翻身,反而被要求在“乐道”中自我感恩。孔子一生宣讲“仁义”,却从未真正触碰贫富问题的根源。

反观商鞅,他的“贫民术”并不是让民众永远贫困,而是通过均衡税制与军功爵制,让贫者有机会翻身,让富者必须多担责任。结果是贫富差距缩小,君国稳固,民众安定

然而,后世学者却往往倒置黑白:以儒治国,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国乱民怨;而一旦乱了,他们就把锅甩给商鞅,说是“贫民术”害了天下。孔子安慰压榨的术被称颂为仁,商鞅抑富济贫的法却被污名为酷。这才是华夏学术最大的欺诈。

六、结语

税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国政立场的选择。

  • 孔子选择站在宗庙与豪族一边,把税压到最弱的贫民身上。

  • 商鞅选择站在君国与编户一边,用公平赋税与军功爵制给贫者一条生路。

正因如此,秦国因商鞅而“秦民大悦”;而后世因儒家独尊而“民生多艰”。

令富者多交税,贫者少交税,即使当今,也是文明社会信奉的理念——而我们却骂了两千多年!

——2025年10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