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目標的頓悟:當我承認自己錯誤的年度目標開始

Andy_Wong
·
·
IPFS
·
曾以為設定目標就能告別低谷,卻在半年後迎來崩塌。通過「目標導向」到「迷航探索」的轉變,解析「由上而下」的目標設定法的困境,並提出「由內而外」的探索,尋找生命意義的動機。
Designed by Freepik

前言

作為一個效率和時間管理的愛好者,我讀過不少相關書籍。儘管各家理論不一,卻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核心:設定目標。他們說,沒有目標,再快的速度也只是在原地打轉。

於是,我成了這個理論的忠實信徒,尤其熱衷於在每年年初,為自己許下一個變得更強的願望清單。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

每到年初,總會為自己立下一個個充滿理想的目標,對著電腦屏幕前的自己信心滿滿地說:「今年,絕對要不一樣!」

結果,時間快轉到了最後一季。當我重新翻開年初那份寫得密密麻麻的清單時,才發現完成的寥寥無幾。年初的熱血沸騰,和此刻的原地踏步,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希望滿滿」到「一事無成」的循環,在我身上一再上演。

所以,這篇文章不會教你又一套「高效目標設定法」。

我想做的,只是單純分享我這幾個月的故事:從一個目標明確的奮鬥者,變成一個暫時迷航的探索者。聊聊這兩種狀態,對我的生活究竟帶來了什麼真實的影響。

如果你也在「要不要設定目標」這件事上感到困惑,希望我的這段旅程,能陪你一起,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故事的開端

回想去年年底,我正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工作上,越來越多與自己理念不合的任務,磨損著我的熱情,日子過得只剩下疲憊。雪上加霜的是,「中年危機」的警報在腦中不斷作響——看似穩定的工作,實則脆弱不堪。我害怕一旦失業,不僅很難找到同等收入的工作,肩上扛著的家庭開支,更會瞬間壓垮我。

一邊是「疲憊的身心靈」,另一邊是「不確定的未來」。這兩股巨大的壓力,逼得我不得不停下來,認真思考:我的人生,真的只能這樣了嗎?

在這樣的焦慮下,我迫切地想在工作之外,找到能讓自己重新燃起熱情、甚至能帶來額外收入的事情。我渴望逃離這種只剩下通勤和打卡的人生,去追尋一份真正的「價值感」。

就在這時,我關注已久的一位 Youtuber 推出了他的線上課程「LifeOS」。課程介紹裡寫著「打造你想要的人生系統」這句話,像一道光一樣照進了我迷霧籠罩的心。對於當時急於尋找突破口的我來說,這彷彿就是那個期待已久的「標準答案」。我幾乎沒有猶豫,就立刻報名了。

於是,今年的首兩季,我就像一個拿到了最新版地圖和指南針的航海家,帶著清晰的目標和一套完整的「人生作業系統」,信心滿滿地啟航了。

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有時候,最清晰的地圖,也可能帶你走向一片你從未想過要去的海域。


有目標的第二季

四到六月的計劃記錄

LifeOS 的核心,與許多個人成長課程相似:先定義你的人生目標,然後拆解到每一天去執行。

當時的我,像個抓到秘笈的學生,照單全收地設定了工作與生活上的各大目標。接著,我開始嚴格實踐那套方法:每週固定時間進行週回顧,並規劃出新一週最重要的三件事;每天早上,再把這三件事拆解成當日最優先的任務,像填色塊一樣,把它們牢牢地安插在行事曆的黃金時段。

我像一台精密的機器一樣,運轉了將近半年。

這種生活帶給我前所未有的掌控感。每天醒來,我不再迷茫,因為行事曆已經清楚地告訴我「今天該做什麼」;每完成一項任務,我就知道自己離那個宏大的目標又近了一步。生活就像一個進度條,眼看著它每天都在向前推進,那種充實感是真實而強烈的。

雖然現實中,原有的工作壓力、突發的狀況,讓我無法百分之百完成所有計劃,但我依然堅信自己正走在一條正確的軌道上。

這套系統就像一條設計完美的輸送帶,能精準地把我今天的努力,傳送到我想要的未來。一切看起來都無懈可擊。

但是,我漸漸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如果,這條輸送帶從一開始,就設錯了終點呢?


轉捩點

那個看似完美的系統,是在第三季的尾聲開始崩塌的。

崩塌不是一瞬間的巨響,而是一種從內心深處滲透出來的疲憊感,或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討厭的感覺。起初,它只是在每個週日晚上我準備規劃新的一週時,一個微弱的聲音:「為什麼?」

漸漸地,這個聲音越來越大,演變成一場內心的風暴。每當我打開任務清單,準備設定「最重要的三件事」時,一連串的質疑就會朝我撲來:

  • 「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還是我只是『覺得』我應該做?」

  • 「完成了它,除了在清單上打個勾,又能給我帶來什麼真實的快樂?」

  • 「我做了又如何,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當內心的驅力消失,再完美的系統也只是一具空殼。我的紀律開始土崩瓦解。週計劃從週日晚上,拖到週一早上匆匆應付;日計劃裡標為「最重要」的任務,像一個個尷尬的提醒,靜靜地躺在那裡,而我卻轉頭去處理那些最簡單、最不費腦的瑣事。

年前所設定的目標不知為何變得再沒有意義,我不是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我只是失去了去做的力氣。那種感覺,就像引擎熄了火的車,無論方向盤握得多緊,車子都只會緩緩地、無可奈何地滑向路邊。

就這樣,一天拖過一天,直到我再也沒打開過那個週計劃模板。行事曆上不再有標註為「重要」的色塊,生活重新回到了那片熟悉的、沒有地圖的迷霧之中。

我彷彿又變回了那個上課前的我。不,或許更糟。因為這一次,我是清醒地、主動地,選擇了迷航。


失去目標的第三季

七到九月的計劃,空格明顯開始變多

於是,在第三季的最後,我正式「拔掉了插頭」,回到了沒有目標的生活。

你可能會問:那又如何?生活還不是照舊?家庭、工作、健康都沒變,這不是挺好的嗎?

坦白說,一開始的感覺是——解脫。不用再燒腦地做週計劃和日計劃,壓力確實小了許多。生活恢復了它原有的慣性,我依然每天忙碌,因為就算我不為自己安排任務,我的老闆、客戶、同事也會用開不完的會、回不完的郵件,把我的時間填得滿滿的。

但正是在這種「隨波逐流」的忙碌中,當我不再埋頭追趕自己的目標時,我才第一次有機會抬起頭來,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審視我的日常。然後,我看到了一個以前從未注意到的、令人不安的真相。

我每天跟進的專案、整理的資料、溝通的客戶... 這一切忙碌的產出,最終的歸屬都不是我。無論我做出多厲害的成果,人們記住的,永遠是公司的名字。我意識到,自己就像一顆精密的螺絲釘,為一台巨大的機器日夜運轉,隨時可能被替換,卻沒有為自己留下任何有形的東西。

在別人的故事裡,我是一個極其好用的工具;但在我自己的故事裡,我卻好像什麼都不是。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LifeOS 這類系統的真正意義。它的目的,從來就不是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更高效的「工具人」,而是提醒我們,要主動地在被動的生活中,為自己開闢一塊「自留地」,去耕種那些只屬於我們自己、能給我們生命帶來意義的事情。

所以,這次「失去目標」的經歷,對我來說就像「塞翁失馬」。它讓我從對「目標」的盲目追逐中驚醒,迫使我去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我生命中最重視的事情?

而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定下一個浮誇的目標,要重要得多。


個人感悟

回顧這趟旅程,我發現問題的根源,就出在故事最開始的地方:那個年初設定的目標。

我所學到的,是一種經典的「由上而下」的目標設定法:先為自己寫一篇墓誌銘,定義「終極人生目標」,然後像切蛋糕一樣,把它層層分解成 3 年、1 年、1 季,直到每日的任務。

理論上,這無懈可擊。但它對我而言,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墓誌銘該寫什麼。

老實說,我對死後別人如何評價我,並沒有太大的感覺,也並不在意。但為了讓整個系統運轉起來,我只好硬著頭皮,圍繞著當時心中「最想做的事」,拼湊出一個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終極目標」。

我犯的第一个錯誤,就是在還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就匆忙在地圖上插上了一个看似光鮮亮麗的終點。

正是因為這個地基是虛的,上面建立起來的大廈,才會在日復一日的執行中,被我內心的質疑聲鑿得搖搖欲墜。我逐漸明白,那些目標並不是我「真心想要」的,它們只是我為了填補焦慮而找來的「任務」而已。

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不需要目標了?

我想起了周星馳在電影裡說的:「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我依然深信人需要目標。但經歷了這一切後,我意識到,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和一個僅僅是「想做」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源自你內心深處的價值觀,能為你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而後者,很可能只是一時的衝動,或是對他人成功路徑的拙劣模仿。

令人欣喜的是,我最近在《找到你的為什麼》(Find Your Why) 這本書中,發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它不是讓我們去幻想一個遙遠的未來,而是引導我們向內探索,回溯自己過往的人生經歷,從那些讓我們感到內心波瀾的時刻中,提煉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為什麼」。

這不是「由上而下」的規劃,而是「由內而外」的探索。

我正走在這條新的探索之路上,雖然不知道終點會是什麼,但我感覺這次的腳步,踏實多了。

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樣,在設定目標時感到迷茫,甚至因為無法完成那些「看似正確」的目標而自我懷疑。那麼,或許我們可以暫時放下那張宏大的未來藍圖,先試著回答那個更根本的問題:

我是誰?我是為了什麼,才會做著那樣的事?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ndy_Wong我是一位寫東西的人,只想把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看到的和聽到的寫出來,並希望使有需要的人能獲得一定的啟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專案經理的必修課:不只是管進度,更是讀懂團隊的「節奏」

加班加到死,產品沒人用:一個只問What不問Why的專案悲劇

為何教科書裡的風險管理,現實中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