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加到死,產品沒人用:一個只問What不問Why的專案悲劇

序幕 - 那場你我都很熟悉的「需求討論會」
讓我們回到那個身為專案經理的你我再熟悉不過的需求蒐集會議上。你的團隊正在跟客戶討論某一個需求內容,客戶說:「我想要一個導出報表的功能。」身為專案經理的你俐落地在筆記本上寫下「報表導出功能」,並馬上追問:「好的,請問報表需要包含哪些欄位?」
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氣氛熱烈而高效。欄位、格式、權限… 所有的細節都被一一敲定。團隊成員們頻頻點頭,感覺這次的需求清晰明確,簡直是專案的完美開局。當然這種對需求清晰的明確是建基於每個人自己的感覺之上,可能專案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這種「明確」其實是一種「脆弱的假象」。
大家都在為「把事情做對」而感到滿意,卻沒有人在意兩個最關鍵的問題:「為什麼客戶需要這份報表?用戶在拿到它之後,打算解決什麼問題?」由於缺乏「為何」這個大目標,大家只關注各種細節,專案將要進入面對無限的細節之中。
就在這一刻,專案的悲劇悄悄拉開了序幕。
你可能會想:「客戶為什麼需要這功能,是他們的事。我們作為執行方,只需如實交付即可。」這種想法,就像在專案的土壤裡埋下一粒毒種。它會悄然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名為「重工、延期、團隊內耗」的參天大樹。只因缺乏對客戶業務目標的理解,團隊被迫在後續不斷調整方案,最終墜入我稱之為「需求更改地獄」的深淵。
接下來,讓我以專案中不同人的角度,來看看缺乏「為什麼」的情況下,他們如何讓專案最後失敗收場。
失控的連鎖反應:專案各人的各自思考
專案中有不同的參與者,我把他們分為四個方面,分別為客戶、專案經理、團隊和利益關系人。他們不去在意「為什麼」的情況下,是如何一步步的把專案推往失控的。
第一方:客戶——「我說了我要的,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專案的源頭是客戶,但一個不懂得或不被引導去思考「為什麼」的客戶,往往是專案惡夢的開始。
很多時候,我們人都會有個壞習慣,就是只會說自己要的,不會說為何要,而專案的客戶絕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例如他們會說:「我希望在此造一坐橋。」,卻不會主動提及那個令他心碎的過往——幾個月前,一艘渡船在湍急的河水中翻覆,奪走了幾位村民的生命。這種創傷性的記憶,讓他很難客觀地、條理清晰地表達需求。 他只知道,他絕不希望悲劇重演。
另一方向,通常客戶是其業務領域的專家,卻不是產品設計的專家。當他們描述需求時,只能用自己能想到的具體方案(What)來表達他們模糊的痛點(Why)。所以他們才會說「我想要一座橋」,因為他們心中只想到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就是造橋。
他們不會主動說明:「我為什麼需要這座橋?是為了每天去對岸採購生活物資,還是為了週末能開車去探望親人?」這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們可能認為這些背景信息是理所當然的;第二,即使他們說了,也擔心不處於相同業務環境下的專案團隊無法理解。
最終,團隊完美地交付了一座堅固、美觀的「橋」。但客戶驗收時卻發現,這座橋的落腳點太遠離目的地。因此村民們只能繼續以船渡河,因為從渡頭到村,比橋腳到村近和方便太多了。這座耗費巨資建造的橋,在他眼中成了一個「沒有滿足核心需求」的失敗品。
第二方:專案經理——「忠實的翻譯,卻是糟糕的詮釋者」
如果說客戶是問題的起點,那麼專案經理就是那個本可以阻止災難,卻選擇了加速的關鍵角色。
很多時候,PM被進度的壓力追著跑。為了讓「技術同事有事可做」,他們會下意識地縮短前期最關鍵的探索階段,錯過了釐清「為什麼」的黃金時機。他們將自己定位為「需求的搬運工」,而非「價值的挖掘者」。
他們的做法是,在需求會議上,只記錄下「橋的材料要用石頭」、「寬度要五米」,卻沒有追問:「村長,您為什麼特別強調『堅固』?最近是發生了什麼事嗎?」這個被忽略的問題,讓他錯過了理解專案真正使命的機會。
專案經理匆匆把收集到的需求丟給團隊,並期望團隊能神奇地「補完」所有細節,造出客戶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他們遞給團隊的,是一張模糊不清的藏寶圖,卻要求團隊必須找到寶藏。
這種「為了效率」的好意,實際上是為專案埋下了最大的地雷。團隊在黑暗中摸索,四處碰壁,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到達的目的地,可能早在專案初期花幾小時就能問清楚。
最終,PM會陷入一個腹背受敵的窘境:
在客戶眼中: 你變成了一個「不專業」的傳話筒。客戶會感到氣餒:「我把專案交給你們,是相信你們的專業能力,結果你們連我的基本需求都搞不懂!」他們被迫花費更多時間來提出無窮無盡的變更請求。
在團隊眼中: 你成了一個「需求都搞不清楚」的領導,讓大家做了大量白工。
第三方:交付團隊——「在迷霧中施工的建築師」
交付團隊,往往是這場「傳話遊戲」中最無辜,也最痛苦的終端接收者。
在許多組織文化中,團隊被定位為「指令的執行者」,而非「問題的解決者」。他們被期待「少問多做」,即使感覺不太對勁,也不敢輕易挑戰上級(PM)或客戶的需求。他們的信條變成了:「PM說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當他們收到一個模糊的指令——「蓋一座橋」,卻沒有被告知這座橋的用途(Why)時,災難就注定了。是給人走還是給火車過?承重多少?這些決定成敗的關鍵問題,都被「大概」一詞所掩蓋。為了完成任務,團隊只能被迫進行一場危險的「猜謎遊戲」:
工程師可能會從技術最簡的角度出發:「既然只是要『過河』,那就用最省事的方法,造一座剛好夠一個人走過的木板橋,欄杆都沒必要。」
設計師可能會從個人審美的角度出發:「這座橋應該成為地標,我要加上華麗的雕刻和燈飾。」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沒有做錯任何事,他們只是在缺乏「為何」這個統一判斷標準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專業經驗和個人想像,努力地去填補那些空白。
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客戶拒絕驗收。團隊被迫將辛辛苦苦建好的東西推倒重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程式碼被浪費,團隊士氣受到毀滅性打擊,陷入「改了又改」的無限迴圈,並開始質疑自己工作的價值。
第四方:利益相關者——「看不見價值的投資人」
利益相關者,通常是企業的上層決策者,他們是專案的投資人,最關心的是投資回報率(ROI)。
他們身處業務流程的末端,無法深入了解每個專案的細節。因此,他們的決策高度依賴中層管理者的匯報。如果他們的匯報中也只充滿了「做什麼」(What),而沒有清晰的「為什麼」(Why),那麼決策的依據就會變得異常薄弱。
這些決策者聽到的,往往只是下屬的一句:「這個功能很必要,能提升效率。」他們批准了預算,期望看到的是業務指標的提升,而不僅僅是一個新功能的上線。
就「造橋」的例子而言,這位「投資人」(可能是村長或CEO)批准專案,不是為了擁有一座橋,而是為了解決「村民生活不便」或「商業運輸成本過高」的核心問題。
當專案結束時,他看到的交付成果是一份長長的「已完成功能列表」,以及一座沒人使用的橋。儘管專案「按時按預算」完成了所有「任務」,但公司的核心指標——無論是村民滿意度,還是營運效率——都沒有任何改善。金錢、資源和時間都付出了,換來的卻是一個沒有產生任何商業價值的「擺設」。
這時,他們會開始質疑:「我們的錢,真的花在了刀口上嗎?」這份懷疑,將直接影響到對專-案團隊的信任,以及未來所有專案的投入。
從找到到善用——讓「為什麼」成為專案的指南針
在看過了缺乏「為什麼」所引發的連鎖災難後,我們不禁要問:該如何避免自己也成為故事中的一員?答案並非某個神奇的專案管理工具,而是回歸到最根本的溝通心態與方法上。要找到「為什麼」,我們需要完成三個關鍵轉變。
第一步:心態轉變 —— 成為一名「偵探」,而非「服務生」
專案的成功,始於PM角色的重新定位。一個「服務生」型PM的目標是快速記下客戶點的“菜”(What),並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後廚(團隊)。而一個「偵探」型PM,則會好奇地追問:「您今天為什麼想吃這道菜?是為了慶祝,還是只想簡單吃一頓?」
這種心態的轉變,意味著我們要承認:
客戶的需求往往是「包裝過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真正的問題」。
我們的職責是挖掘問題,而不只是執行方案。
提出「愚蠢」的問題,遠比執行一個「聰明」的錯誤方案成本更低。
只有擺正了心態,我們才有勇氣和動力去進行下一步的探索。
第二步:方法升級 —— 用「什麼」來撬開「為什麼」的大門
有了偵探的心態,我們還需要正確的工具。很多人以為挖掘「為什麼」就要不斷地問 “Why”,但這往往會讓對方感到被質問,從而给出一些空泛的答案。
正如《找到你的為什麼》一書所建議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用描述性的「什麼」(What)和「如何」(How)来代替質問性的「為什麼」(Why),引導對方講述故事和場景。
讓我們用「造橋」的例子來做一次模擬演練:
不要問: 「你為什麼要造橋?」 (→ 答案可能很空泛:「為了方便村民。」)
要問:
「什麼情況下,您會用到這座橋?」 (→ 引出場景:「村民需要去對岸購買生活必需品。」)
「這座橋能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 引出價值:「大家就不用再坐那艘危險的船了。」)
「如果沒有這座橋,大家現在是如何過河的?遇到了什麼困難?」 (→ 引出痛點:「去年那艘船翻了,死了人…」)
看到了嗎?通過詢問具体的場景,那個最核心的「為什麼」就自然浮現了。我們得到的不只是一個功能需求,而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場景和情感。這些,才是設計最佳解决方案的實貴原材料。
第三步:幫助決策 —— 將「目的」融入每一次的疑問上
定義專案的「北極星」—— 對抗目標漂移
專案啟動時,PM的首要任務就是與發起人一起,將那個核心的「為什麼」(例如:「為了讓村民不再因渡河而喪命」)提煉成一句清晰、有力的「專案使命」。這句話就是專案的北極星。它直接解決了客戶表達不清、PM理解片面的問題。 當所有人都明確了終點,專案才不會在過程中隨意漂移,我們也才能在專案結束時,明確地衡量我們是否真正「成功」,而不僅僅是「完工」。
過濾需求——成為「價值的守門人」,而非「需求的記錄員」
當客戶提出各種需求時(例如「我想要橋上有雕花的欄杆」),PM 的職責不再是照單全收。他需要像一個守門人,用「北極星」來檢驗每一個需求:「這個功能,如何幫助我們達成『守護生命安全』的使命?」
透過這樣的提問,團隊可以引導客戶一起思考:雕花欄杆是「Nice to have」還是「Must have」?它會不會增加預算,從而影響到更關鍵的安全結構?這就避免了PM 淪為需求傳聲筒、團隊被無盡需求變更拖垮的困境。
賦予團隊「創新的羅盤」—— 解放專業創造力
一個只知道「做什麼」(造石橋)的團隊,是被動的執行者。但一個理解「為什麼」(為了讓載滿貨物的重車安全通過)的團隊,會成為主動的創造者。
設計師會思考:「除了石頭,有沒有更輕、更堅固的現代材料,能更快地保障村民的安全?」
品保團隊的測試案例會更精準:「我們不只要測試橋樑承重,還要模擬暴雨、洪水等極端天氣下的穩定性。」
這個「為什麼」就是賦予團隊的羅盤,它讓交付團隊從那個迷茫、被動的角色,轉變為充滿專業判斷和創造力的解決方案專家。
作為專案經理,請將「為什麼」從一個名詞變成一個動詞。在每一次會議、每一次決策、每一次溝通中,不斷地去問、去想、去對齊。它不是專案開始時的一個儀式,而是貫穿始終的靈魂。
結語
回到我們最初的那個故事。那座橋,從始至終都不是客戶的真正目的。他想要的,是讓村民們能安全地到達對岸,是終結一段悲傷的記憶。
在無數的專案中,我們都曾扮演過那個埋頭造橋的工匠。我們精通技術,熟悉流程,卻常常忘記了去關心河對岸那個等待著我們的人,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恐懼。
專案管理的本質,或許不是管理進度、資源和風險,而是管理「理解」與「共情」。失敗的專案,無關技術,無關努力,而是始於一場「理解」的缺席。
打破這場僵局的力量,不在於更複雜的工具,而在于一次更真誠的溝通。
下一次,當需求撲面而來時,請記得放慢腳步,抬頭看看您的客戶,然後問一句:
「聽起來這很重要。在這一切背後,對您而言,最關鍵的是什麼?」
這一問,不僅可能拯救您的專案,更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我們交付的從來不只是產品或功能,而是一個個對更美好未來的承諾。
留言分享:你曾參與過不知道對方為何而存在的專案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