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不一定好:庸俗現實主義的語言幻術
「穩定很重要。」
「做人不要想太多,安穩便好。」
「你還想怎樣?這份工作有薪水、有假期,不就很好嗎?」
這些語句聽起來充滿理性與關懷,但每當有人試圖改變現狀、嘗試一些不同的事情,總有人會搬出「穩定」這張牌,把他們拉回主流共識當中。「穩定」彷彿成了唯一的正確答案。
但我們卻很少追問:這份穩定,究竟穩定了甚麼?又對誰有利?
何謂「庸俗現實主義」?
所謂「庸俗現實主義」,並非真正理解現實,而是將現實視為唯一可能,並將一切改變視作危險與不成熟。
它不是幫助你看清世界,而是教你放棄質疑世界。
這種語氣通常包含三種幻術性話語策略:
以關懷之名包裝恐懼:「我也是為你好,你性格太衝會吃虧的。」
以風險放大來阻止行動:「你若不穩定,出了事誰來收拾?」
以標籤否定思考:「整天搞這些,你以為你是誰?」
「穩定」如何成為語言控制的工具?
穩定本身不是問題,但當它成為不可挑戰的神話時,問題便開始浮現。
「這份工作再悶也要堅持,現實就是如此。」
「你年紀不小了,別再做甚麼夢想了。」
「不要總是想轉工,這份已經比很多人好。」
這些話語的真正目的,不是幫助你作出理性判斷,而是確保你不會撼動現狀。
「穩定」的語言模糊性
「穩定」是一個語意極為模糊的詞彙:
對於打工者而言,是有工作可做;對於政府而言,是沒有人抗議;對於家庭而言,是你不聲不響地繼續吞忍。
而正是這種模糊性,賦予語言操作極大的空間: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談論「穩定」,但實際上談論的,是你該不該「服從」。
醒覺的起點
問題不在於你是否穩定,而在於:
你正在穩定誰的人生?
這份穩定是否壓抑了你?
是否有人利用「穩定」的語氣,讓你放棄質疑、放棄選擇、甚至放棄做自己?
真正健康的穩定,是你有選擇留在那裡的能力;
而不是你根本沒有離開的自由。
結語
庸俗現實主義最大的成功在於:讓人相信只有忍耐才叫成熟,只有穩定才算負責任,只有不改變才是對的。
但請記住:
穩定,不一定好。
最危險的,往往是你已經內化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