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客廳

DuncanLau
·
·
IPFS
·
這屆政府似乎在房屋方面,做了不少事,不過是否有提升居住質素,倒是可以討論。
大學宿舍的Common Room客廳大致如此吧。 (Picture generated by Substack)

將「劏房」改稱「簡樸房」其實得啖笑,跟改稱「豬肉佬」為「肉類切割員」是同級數。似乎他們就是特別喜歡改名,也便算改善了。而制定「簡樸房」的一些準則,不是將「劏房」合法化吧?居住環境依然沒有改善很多,活動空間依然跟以前的「朝行晚拆」情況,相跟不遠。

最近又有所謂「社區客廳」落成,概念就是讓一衆「劏房」居民可以有多些生活空間,它提供共享廚房、飯廳、客廳、溫習/學習等空間,於是大家可以有設施和空間,煮一餐晚飯,子女下課後,可以來有枱椅的設施做功課溫習,然後一家人,或幾家人一起吃個家常晚飯,才回到「劏房」休息。甚至還有浴室和洗衣機等,那幾乎就是生活的空間。那個「劏房」只用作睡覺和存放家當的地方。而真的,對有些人來說,那已是一種優化了。

不過,這些「社區客廳」並非開放給公眾,有需要人士須要申請,合資格的才能使用,好像家庭中必須有一個人是香港人,是「劏房」居民等。那些住在「納米居所」(或稱「龍床盤」)的,即使他們的居住空間同樣擠迫,卻無法使用,只能望門興嘆。

我留意到,香港的居住情況日益差劣,面積越來越細,一切設施都從簡,甚至從缺。例如以前普遍浴室有浴缸,今時今日,浴缸只屬豪宅少數。而近年,自助洗衣店越來越多,因為居住單位太細,放不下洗衣機,或者說,不放洗衣機,可以多些空間放其他更有用的東西。甚至事實上,根本沒有空間去晾衣物。而空間真的太少,要煮一頓有點意思的午餐晚餐是何其奢侈?所以只能煮個麵,或吃麵包,或者索性出街食,買外賣。

於是,大家的生活空間便成了斬件式。有朋友到訪,大家去附近咖啡室,邊喝邊聊。學生可以去自修室做功課溫習,吃飯時間便去隣近的餐廳。要洗衣服可以拿去磅洗,或者自助洗衣鋪。這是一個家的感覺嗎?這是一個理想生活模式嗎?

這其實和以前我住在大學的宿舍情況,或者是在旅行時,入住那些Youth Hostel ,反而差不多。

宿舍通常是一個房間(通常兩人一房),一張牀一張書枱椅子,衣櫃和書架,已是基本的傢具。其他「家」的部分如客廳,飯廳,洗手間,廚房和洗衣房等,都在房間以外。而房間主要是睡覺和放東西的地方,逗留的時間並不多。以自己當年爲例,每天三餐都由飯堂提供,早上起來,拿毛巾牙刷到洗手間梳洗,換過衣服便到飯堂吃早餐。之後會去上堂,沒有堂便去圖書館,亦有可能去體育館做點運動。然後吃午飯,再繼續上課或做作業,在圖書館,也可能去電腦室,亦不排除回房間小睡片刻。晚飯通常比較齊人,大家吹水,交換情報,通常花個多小時。之後可能回房間再洗澡,在common room客廰流連,和大伴人吹水,看電視。客廳旁有個小廚房,有雪櫃,微波爐和煮食爐頭,通常是作宵夜,香港學生最拿手煮公仔麵。大學生特別多夜貓子,因此客廳經常有人岀入,是大家社交的平台。如果要趕功課,開夜車,通常會到飯堂,因為有枱櫈,而且相當寧靜。有的時候,我會趁夜半無人去洗衣服,避免在週末繁忙時間跟別人爭。

這就是學生宿舍的環境,那是一個短暫的安排,一個學期,一年,兩年?之後,誰會想自己的家是如此安排?但偏偏在香港,大家卻循此方向進行,而且覺得是一項成就,據說已經有近十個這種社區客廳在運作。最近又有新的社區客廳開幕,同樣一班官員出來剪綵,長官告訴大家,有使用者稱天天來使用設施,長官說,希望他真的天天來享用客廳,將「劏房」變成睡房就最好不過!我極不明白他的意思,那是解決了「劏房」問題嗎?抑或是市民的生活質素算是得到提升了?

不住在香港的人,對「劏房」有個概念,但可能不知道那些「納米樓」(或稱「龍床盤」)的情況。以下的片便是參觀一個只154呎的單位,那還不是最細的單位,好像只是第四細而已。如果沒有時間看全片,關鍵位是「單位154呎,露台佔⅓,扣除廁所玄關和廚房家電佔地,真正活動空間只有47呎!」而且這是未放傢俬雜物之前。而因為這是私樓,住戶不會合資格去申請使用社區客廳。哀哉。

露台佔咗單位近1/3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張另類的現場錄音專輯《Running On Empty》

雜談所謂美食(打風落雨篇)

仿如直系親屬的伴奏樂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