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原生家庭療法

子非魚
·
·
IPFS
·
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

■ 書名

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


■ 觀點

本書的目的

本書的目的在於幫助你找到新方式來對待這樣的家庭環境——藉著學習以新方式對待過去的「殘餘物」,讓你從現在開始就能過更好的生活。如果你能用適當的背景(也就是原生家庭的環境),看待過去「未了」的事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經驗就能變得更正面積極,你就更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不會被討厭的事件打倒,還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閱讀本書進行和解的過程中,有兩件重要的事一定要記住:

  1. 把重點放在你自己身上

  2. 保持動力


原生家庭中的平衡與對抗平衡是對我們最有影響的力量

原生家庭中發生的平衡與對抗平衡會影響我們一輩子,就算我們在青春期過後跟家人斷絕聯絡也一樣。除了生理驅動力之外,原生家庭中的平衡與對抗平衡是對我們最有影響的力量,沒有人能逃過這種強大的影響力。


家庭成員間的親密與疏離

我們每個人一方面需要親密感(就是一體感),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距離(或稱分離感);我們都需要歸屬感和安全感,也需要獲得愛、支持與認同,以及獨立自主、自由和自我導向的權利。

這兩種截然對立的需求會伴隨著我們的一生,隨著環境與人生階段不同,我們對這些需求的強度也有所不同。


對一致性的強烈要求

被要求(命令)改變的那一方通常會有以下四種反應:

  1. 順從

  2. 叛逆

  3. 攻擊

  4. 斷離

大部分人所謂的「溝通」,其實指的是「一致性」。


分化——保持真我,了解自己

情感成熟的人,能夠在和他人親近的同時,又不受他人的看法、需求和評價所束縛;心理治療師將之稱為「分化」(differentiation),就像一個細胞從另一個細胞中分離出來,但仍保持接觸。

原生家庭和解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你確認並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做自己」),同時又和他人維持親近的關係。大部分的人一次只能做到其中一項,要不是為了親近而順從,就是與之斷絕關係以便做自己。分化程度高的人的一些特質:

  1. 具備目標導向

  2. 區分想法和感受


融合的關係

分化的相反就是融合(Fusion),要融合就是要困在共生或寄生關係的泥沼中。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對其他人做出什麼反應,第四章所敘述的四種反應策略(順從、叛逆、攻擊、斷離),不管以什麼形式呈現,都算是融合的表現。

孩子曾經依照父母的期望行事,等到孩子開始表現不同並追求個人心之所向時,父母就會感到焦慮。父母之中通常有一方經常藉由控管和懲戒孩子,以應對這種差異與自身的焦慮感。這麼做也許對某些人有用,但只是推遲了子女與父母分離時刻的到來而已(子女會說:「我會等到可以離家的那一天……」)。等到孩子真正離家了,他們會更徹底地與父母斷絕關係。孩子會這麼想:「既然我在家裡沒辦法做自己,那就不用太常回去了。」

融合程度高的家庭在沒有矛盾衝突的和平時期,情況通常是這樣:大家避免處理和討論分歧,因為這種情況及經歷可能讓人心煩意亂,於是大家假裝彼此相同,藉此維持家人之間的和平。

等到家人的相處開始變得緊張,強求一致性和一體性的壓力也讓人感到不自在時,家庭成員就會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時暗指或明示地指責他人說:「我會有這種(生氣、難過等)感覺都是你的錯,只有你改變了,我才能開心。」然後,他們會指出對方的問題(就是大家先前避免的話題),並說這就是導致自己出問題的原因。


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現象極為普遍,事實上,在問題兒童的成長期間,家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孩子身上,通常代表了家中有更深層且更基本的問題被忽略了。這些問題是關於父母及夫妻對彼此關係的焦慮感,而他們的焦慮感源自於個人在原生家庭的經驗,他們從來沒有好好正視或處理這些經歷。


三角關係中的各種角色

在三角關係和結盟中有三種基本角色:「迫害者」(persecutor)、「受害者」(victim)及「拯救者」(rescuer)。在三角關係的戲劇性循環中,這三種角色不見得都會在每個場景裡同時出現,但是整個循環過程中通常包含了所有角色。每位家庭成員在不同狀況都能扮演這三種角色,因此迫害者也可能轉換角色,成為受害者或拯救者。


■ 解方

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和解」總共有七個步驟:

  1. 畫出家族譜系

  2. 聯絡家庭成員

  3. 創建家族史

  4. 深入調查研究

  5. 探訪家人

  6. 忠於自我,成功分化

  7. 再來一次


原生家庭和解需要大量耐心與專注投入

你在改變自己和重新定位的過程中,家中的情感機制會變得不穩定,其他人對你的改變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十分焦慮。這時候,一位或多位家庭成員經常會表現出「三部反應」。最初家人通常會說「你錯了」、「你很糟糕」、「你很自私或不負責」這類的話,接著就是「如果你變回原本的樣子,我們就會重新接納你」,最後他們會說「如果你不改變,我們就施加嚴懲,後果不堪設想」。

基本上,你應該傳遞給家人的訊息是:「我了解這會讓你很難過,而且你不喜歡,可是我之後就是這樣,這樣對我來說才有意義。」這時,如果你做反應(逃跑也算一種反應)就只會延長他們攻擊你的時間。你需要堅持自己的立場,用冷靜、理性的方式理解他人的反應,同時保持與他們的親密關係和自己直率的態度。

原生家庭和解既不容易也快不得,需要大量耐心與專注投入。原生家庭和解理論的發明人,也和自己的家人進行這項療程,一共花了十二年的時間。而你的優勢在於不用一邊進行一邊發展出這套概念,還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所以不需要花那麼久的時間。


■ 評論

這是一本介紹原生家庭療法的書籍,內容豐富且不艱澀,核心概念圍繞在「分化」這一目標上。書中反向說明「分化」的對立面「融合」,指出我們在追求一致性的反應策略中(順從、叛逆、攻擊或斷離),其實都屬於融合的表現形式。

這樣的觀點很容易與亞洲家庭創傷大禮包連結,例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作品所探討的議題。在《童年內傷》一書中提到兩種類型的內疚:與「追尋自我目標和需求」相關的「神經質內疚」,以及與「放棄活出真實自我」相關的「存在性內疚」。這兩種內疚正好與本書中的「分化」與「融合」概念互相呼應:「分化」追求自我時可能引發神經質內疚,而「融合」放棄真實自我則可能導致存在性內疚。在亞洲文化價值觀的背景下,這種拿捏與平衡更顯複雜,也更難實踐。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