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馬上就要開始哲學諮商的實習了。實習需要完成被諮、個諮、團諮與督導等時數,本來想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計入被諮商時數,但實際上行不通。學了這麼久諮商理論,卻從未被諮商過,索性就去體驗看看。
諮商所為我安排的是所長,他擅長榮格取向與薩提爾模式。很幸運的是,他涉獵也相當廣,可以比較深入地聊「大他者」的語言,而榮格對於中年之旅也有獨到的見解。
我們常常活在社會的「應該」敘事裡:到了某個年紀,你「應該」呈現什麼樣貌;這種「應該」往往也化為「期許」或「能夠」的語言。但有趣的是,即使選擇反抗,也依舊會陷入另一種「應該」的敘事中。
另一個討論的議題是「執爽」。簡單來說,玩遊戲的目標是破關,但我們的意義感卻來自於遊戲中的過程;一旦遊戲破關,意義感便隨之喪失。因此,我們只能「追求目標」,卻不能「達成目標」。從這個比喻延伸開來:
榮格所謂的「個體化歷程」或許也無法被「完成」。河合隼雄也曾說:「在自性化過程的最後階段,選擇自己的死亡是可能的。但對於這種自殺是否合理,我卻不能給予明確的回答。」
佛法所謂的「解脫」或許也無法被「達成」,因為人要活著,只能在「輪迴」的過程中持續「追求解脫」,卻無法「達成解脫(無餘涅槃)」。
「創傷(缺失)」是否也無法被「癒合」?人是否只能不斷「追求療癒」的過程,實際上卻阻止讓它「真正痊癒」?
有些理論會區分「方向」與「目標」:方向是永遠無法抵達的「北極星」,而你可以在這個方向上設定各種階段性「目標」。但如此一來,那個「北極星」就像是掛在驢子眼前的「胡蘿蔔」,似乎帶有某種虛無感。
總之,這三次政府補助的諮商,讓我體驗了諮商的進行方式,也得到一些體悟。不過若換算成自費,一次2500元,三次就是7500元,我可能還是會選擇把錢拿去上課。這次也和心理師討論到職涯發展的議題,諮商心理師的自費市場大致仍鎖定中產階級以上。畢竟一個月四次諮商就是一萬元,能長期自費的人,本身已經具備一定門檻,也已然排除了許多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人。
當然,在學習上我也遇到一些資格限制,例如馬偕醫院的初階DBT課程僅限特定身分報名;而諮商心理師與哲學諮商師的證照,也必須具備研究所畢業資格。問題是:真的有必要花時間、金錢與心力去讀研究所嗎?今年共有551位新科諮商心理師通過國考,但我認為這個職業並非剛需,在景氣下行的環境中,生存可能相當艱難。至於未來的道路,也只能持續探索了。
2025.09.26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