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分析第一篇:浪流連
台灣文化的語法尚未封閉,缺乏完整系統建構與分析,甚至多數台灣人自己都搞不懂台灣文化到底是什麼。多數人僅將「本土化」視為「台灣文化」的全部,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台灣融合如此多元的文化,又要從哪個時間點才能算是真正的「本土」?結果往往只是陷入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反覆爭執,而無法真正理解台灣文化的根本節奏。
⸻
台灣歷史背景:一座被多文明反覆治理的島嶼
台灣先後經歷多國統治:荷蘭、西班牙、明鄭、大清、日本、國民黨政府等。這樣的經歷極為特殊,世界上幾乎找不到另一個地方,像台灣這樣曾被「五個以上不同文明系統」實質治理過!
多數殖民地只有一至兩次殖民經驗,其文化語法頂多被中斷或改寫一次。相比之下,台灣是語法不斷被斷裂、覆蓋與混合的典型案例,發展歷程不是線性疊加,而是反覆錯置與重啟。
有些人會誤以為政權都來自「中國」,文化語法應該是一致,但事實並非如此。儘管中國主體文化包含太極、易經等長久哲學語法,但透過殖民帶入台灣的內容,多是碎片化的承接,還受到「不同朝代治理風格」與「殖民目的」的強烈影響:
明鄭政權:本質上是東南沿海的海上軍閥,帶來的是明末邊陲武裝階層的文化與宗教 殘 餘。
清帝國治理:目的主要是消滅鄭氏軍力,初期對台無心治理,治理資源與語法投入皆極為有限。
國民黨來台:則是第一次將整套「中國中央政體文化」完整搬遷至台灣,包括官僚系統、教育體制與意識形態。
這三者雖都來自「中國語境」,但所帶入的語法體驗卻是截然不同的三種世界觀。
⸻
台灣人的「超感覺主義」文化適應
我推測,台灣人之所以發展出一種特別敏銳的「超感覺主義」,正是因為長期生活在語法不穩、政權多變的背景下。我們早已習慣「語法無常」,也因此無法依賴穩定的邏輯秩序來判斷一切,只能轉而依賴一種對「當下氣氛、場域與權力脈絡」的高度感知能力。
這也形塑出台灣特有的二元文化分化現象:
感覺精英 vs 情緒泡沫群眾
• 前者能夠在語法失效的環境下,自建一套以身體直覺與高感知為核心的操作系統,快速適應不同外來權力與文化語法,形成高度靈活的「變形蟲式人格」。
• 後者則無法內化這套操作邏輯,只能在語法破碎與情緒失序的漩渦中徘徊,易焦慮、易悲情、易被政黨與媒體操作,成為「情緒治理」的主力民眾群。構成社會感知回應的基底層。
這並非對人的價值貶抑,而是社會適應機制的分化結果。語法越碎片,感覺越重要;而感覺操作本身,就會產生分層。
⸻
台灣對外來政權的潛意識態度
與其他曾遭殖民的地區不同,台灣在尚未形成明確國族敘事前,就經歷了多次政權更替與語法覆蓋。以韓國為例,雖同樣歷經日本殖民,但其反日意識強烈清晰。台灣則相對複雜:
• 反日情緒僅侷限於部分中國民族主義者與部分原住民族群;
• 反中情緒多半來自日治既得利益者、政治轉型世代或民主信仰者;
• 本土意識則長期與實用主義交織,難以上升為整體國族語法。
這是因為台灣人在潛意識中,往往不將「外來政權」視為剝奪認同的敵人,反而有時認為:「只要治理得好、生活變更好,哪一國人來統治都無妨。」
這不是單純的「崇洋媚外」,而是一種歷史長期形成的潛在民族心態:我們普遍相信「越多外國人喜歡來台灣,台灣就越有希望。」
甚至在政治操作排除後,我也傾向認為:台灣對中國本身並不全然排斥,而是對「威權式治理」深感不信任。我們反的不是中國,而是反對來自任何政權的強制、不文明、不可預期。否則真的不應該出現一邊反中,一邊看中國劇,一邊刷抖音的弔詭現象。
這些「隨機應變,見機行事」的文化DNA。負面說是牆頭草,正面說是變形蟲。都是台灣人善於適應的生存型人格。
台灣人文化喜好與底層矛盾
• 喜歡日本的秩序與設計感,但不想被壓迫。
• 喜歡美國的自由與創新,但討厭自由過頭的混亂。
• 喜歡韓國的流行與表演包裝,但不願意接受高壓競爭。
• 喜歡中國文化的熟悉與歷史厚度,但排斥威權專制。
⸻
台灣的浪感文化:「共浪」的底層邏輯
因為台灣語法尚未封閉,整體文化尚未定型,我們的文化敘事更多靠「感覺」連結「感覺」。這就是一種浪感文化!在不穩定、無法預測的狀態中,用身體與直覺去對齊彼此、理解世界。
我認為,最能代表這種台灣文化情境的歌曲,便是茄子蛋的〈浪流連〉。一種漂泊感,生活在被殖民者與移民者反覆交錯的海島之上。
我感覺,我們的文化根便是海浪!飄、浮、動、轉、沖、擁、碎、翻。
台灣人的語法不是從語言、法律、哲學建立起來的,而是從觀浪、搶浪、共浪而來的文化節奏。
• 台灣人學會看勢頭,看浪起來了沒。
• 看浪起來了,就搶浪、搶代理權、搶敘事話語權。
• 搶完浪,還要能共浪。共浪才能維繫彼此的信任與安全感。
如果無法共浪,連觀浪都可能觀錯。於是,「共浪」成了台灣社會的底層節奏語法。一種集體操作感覺、調整關係、分配利益的「非形式語法」。
⸻
結語:共浪仍非完整語法
共浪,雖然是台灣文化底層的節奏邏輯,但它本身仍不是一個「完整語法體系」,只是一連串的文化反應模式。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