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年:一场无法逃避的回潮》
今天是中国高考出分的日子。各大平台几乎都被高考相关的信息占据了头条或热搜:某地分数线公布、某考生成绩斐然接受采访、某985/211高校发布招生宣传片、志愿填报注意事项提醒……即便我刻意回避这类信息,但总会在不经意间刷到推送,哪怕只是瞥见标题,也会引发一阵心绪的起伏。
我参加高考的那年是2015年,转眼已过去整整十年。说实话,我的高考结果并不算理想,仅考上一所普通二本。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也谈不上实现了什么“阶层跃迁”,顶多在一个小县城里维持得过得去的生活。然而,每当高考话题再次席卷而来,哪怕已经过去十年,哪怕我早已不是当年的考生,心里依旧会泛起波澜,甚至感到隐隐的焦虑。
这也许就是信息时代的特性:高频、集中、泛化。高考原本就是一种极具集中度的社会制度,而当互联网将它无限放大、精细解构,再度加诸在个体身上,便愈发让人难以抽身。其实就现实情况而言,中国的“重本率”大概也就10%—20%左右,本科率应该也才过50%,绝大多数学生最终只能进入普通本科,甚至连本科都无缘。尤其在广东、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竞争之激烈,超出想象。那些普通本科生,甚至专科生,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或许并不逊色于名校学子。
但这种结构性的理解,往往在个体遭遇时被削弱。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喜极而泣、全家欢庆时,再回望自己当年擦肩而过的志愿、模糊的分数线、没能“逆天改命”的现实,哪怕过了十年,也还是会有隐隐的疼痛感。有多少考生在笑声中失声痛哭,又有多少家庭在成绩背后经历争吵、沉默甚至裂痕?
我并不否定高考制度本身。任何制度若能长久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和稳定性。而高考的诸多弊端,在我读书时就已被反复讨论——应试、分数至上、资源不均……这些问题不是秘密。但它依旧是现阶段最公平、最可行、最具制度化希望的一种路径。它在恢复后确实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也造就了今天许多社会中坚的成长路径。而这种“读书改变命运”的叙事,也代际传承,深深扎根于中国家庭的教育观里,成为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投射。
但正因如此,每当高考季来临,哪怕你已身处制度之外,仍旧难以真正抽离。我不知道,如果我当年是985、甚至是清北毕业生,今天是否会换一种心境?或许我会像某些人一样,欣然回忆起那段伏案苦读、志在四方的年少时光,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对着电脑屏幕,在敲下这段文字时满怀苦涩。
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只是这每年一次的“回潮”,总会在不经意间冲刷心岸,留下咸涩的水渍。十年过去,成功与否早已有了答案,可每当“高考”三个字出现,仍旧能让人心头一震。
我想,这份沉重感,并不仅源自个体的成败,更来自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对“科举”——对“读书改变命运”的寄托与执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恢复高考以来的几十年,确实让不少人凭此跃迁,也让制度本身在无数成功故事中得到巩固。但正因如此,它也逐渐演化为一种带有宿命意味的“全民仪式”。
或许,等到有一天,当人们再提起高考,不再被裹挟进这个年复一年的全民剧场,不再用“人生转折点”来形容它,而只是当作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站点——那时候,我们的社会,或许才真正迈进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