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重理轻文”?——从历史传统到现代焦虑的深层审视
张雪峰关于“文科服务业”的言论,曾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许多文科出身者感到愤懑不平,认为这不仅是对文科专业的污名化,也是对个体价值的贬低。而在一片争论声中,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被再度摆上了台面:中国社会是否一直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如果是,它从何而来,为何持续?
这个问题无法用简单的功利主义逻辑解释清楚,它牵涉到中国千年文化传统、近代国家的现代化焦虑、以及当前社会结构对服务业和精神劳动的认知偏见。我们不妨从三个维度来剖析这背后的复杂现实。
一、历史的长影:文以载道,技为末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重文轻理”曾是主导性的文化结构。
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文人阶层便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策论文章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种以“文”通达仕途、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尤其到了明清,八股文大行其道,士子只要通读儒家经典、熟背章句,即可入仕为官,光宗耀祖。而所谓“技艺”“工匠”“奇技淫巧”则被视为末流之事,长期游离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权力体系之外。
即便中国古代技术发展曾辉煌一时(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冶金技术),但这些成就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缺乏系统的、抽象的科学理论。与西方近代以数理逻辑、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论相比,中国传统社会缺少推动“科学革命”的思想土壤和制度空间。
因此,曾经的中国社会,是文统垄断国家意识、技术沉于庶民实践的社会结构。
二、近现代的转折:科技焦虑与国家理性崛起
真正让“理工科”崛起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科技为支撑的军事与工业优势,尤其是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冲击。中国人第一次如此直观、真切地意识到,真正压迫自己的不是诗词文章上的输赢,而是科技的代差。
在这样的屈辱和追赶中,科学理性逐渐成为救国图强的象征。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建国以后,中国长期处于物质匮乏与技术落后的状态,这种“追赶者心态”进一步强化了“重理轻文”的社会氛围。人们普遍形成了一个朴素的判断:风花雪月再美好,也不能填饱肚子;诗词歌赋再动听,也不如一项专利值钱。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这一趋势非但没有逆转,反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导逻辑下更趋强化。文科教育被指责脱离实际,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广为诟病,文科成了“无用的代名词”。
三、当下的结构性焦虑:技术崇拜与服务业污名
在当代中国,“重理轻文”的倾向已经渗透到舆论、政策、家庭教育和劳动市场的各个层面。
1. 国家层面:追赶者身份下的技术崇拜
中国仍处于“追赶型现代化”阶段,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频发,让整个国家高度焦虑科技落后。
于是,一方面国家层面强化“科技强国”“大国重器”“卡脖子工程”等理工崇拜叙事;另一方面,文科则越来越被归类为“服务业”——换句话说,就是被视为为理科、为经济服务的配角角色。
2. 社会观念层面:服务业=低端劳动
张雪峰将“文科等于服务业”这种说法之所以激起众怒,恰恰是因为在现实中,“服务业”早已被污名化。在大众想象中,服务业常常等同于餐饮、客服、导游、美甲、微商等劳动密集型职业——“低三下四”“伺候人”的代名词。于是,“文科是服务业”听上去就像是“你是文科生=你去端盘子”,自然令文科出身者感到羞辱。
于是文科生遭遇双重贬值:一是被视为“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二是被放入一个整体地位不高的行业范畴中。这种认知背后,既有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也有价值体系中的集体偏见。
3. 教育体系自身的问题:脱离现实、割裂实践
不可否认,当前部分文科教育确实存在“空转”现象,内容过于抽象,教学方法僵化,学生毕业后在实际职场中竞争力不足。这种“内部失能”加剧了文科的边缘化,让社会对其价值愈发缺乏信心。
四、未来走向:从追赶者到引领者,文科或将复兴
那么,文科真的“无用”吗?未必。它只是处在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阶段。但这种状态,并非注定永恒。
这一切并非不可改变。文科的弱势地位,在本质上也与中国目前仍处于“追赶型现代化”阶段有关。在追赶阶段,我们更看重效率、工具、成果,强调“能干活的手”和“能算账的脑”。而一旦进入“引领型社会”——即在全球价值链中从被动跟随者变为制度制定者、价值倡导者、文化传播者——那么对哲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伦理、美学等文科素养的需求必然回归。
文理之争,不该沦为“就业导向”或“功利比拼”的浅层话题。文与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路径:一个追问意义与精神根基,一个探索规律与技术路径。它们之间不是孰高孰低,而是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技术理性被推向前台;在文明重塑的时刻,人文关怀必须回归本位。
但必须警惕:如果一个社会持续轻视文科、不重视历史、压制思辨,忽略精神建设,那它虽可能在技术上飞跃,却会在价值上坍塌。
文理的不同地位,确实是历史阶段的投影,它不是永恒的。但如果我们不给予文科以必要的空间和尊重,弱化历史感、精神力与人文根底,这个社会将可能患上深层的精神残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