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蠢为上文化9:封恶为贵——孟子的双标仁术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孟子解释舜为何对恶弟象不杀反封,说是“仁人不宿怨”,弟弟要“亲爱”,所以给他封地、贡赋,让他富贵。对别人是“诛不仁”,对弟弟却是“封不仁”。这种双重标准,把“仁”彻底变成了血缘特权。仁术在这里赤裸裸地暴露本质:仁者不是无敌,而是双标;所谓仁政,不过是给亲人开小灶,让百姓替圣人养恶弟。

一、万章之问

万章问得很尖锐:

舜能流放共工,放逐驩兜,诛杀三苗,殛鲧于羽山,四罪并诛,天下信服。

既然“诛不仁”是天下大义,那么象天天想着杀舜,岂不更是不仁?为什么不诛,反而要封在有庳?有庳的百姓何辜,要去替一个不仁之人埋单?

万章的追问,正戳中要害:仁人是否可以双重标准?

二、孟子的答辞

孟子却给出一套奇怪的解释:

  • 对弟弟不能怀怨,要亲爱。

  •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所以封在有庳,是给他富贵。

  • 所谓“放”,是说象不得掌政,舜派吏治理,只收贡赋。

  • 但因为舜还想常常见他,所以要保持朝觐往来,“以政接于有庳”。

这逻辑的翻译就是:

别人犯恶,要杀;弟弟犯恶,要养。

三、逻辑的荒唐

1、双标仁术

“仁”在这里成了血缘特权。别人再小的罪都要处死,弟弟再大的恶都能享富贵。孟子用“仁”把偏私美化成亲爱。

2、百姓埋单

所谓“封有庳”,实际上是把土地和贡赋交给象。弟弟享富贵,百姓替他买单。这不是“仁爱百姓”,而是“仁爱弟弟”。

3、封而不放

孟子说“放”,其实仍是“封”。象虽然无政权,却有贡赋,照样压在百姓头上。口头上说“仁人不暴民”,结果还是让民众去供养恶弟。

四、双标的实质

所谓“仁人之于弟,不藏怒,不宿怨”,看似道貌岸然,实际上是圣人逻辑的遮羞布

  • 对外人,仁是刑罚;

  • 对亲人,仁是特赦。

结果就是:仁术成了双重标准的包装纸,血亲本位才是根本。

五、结语:封恶为贵

舜对弟弟象,不是“诛不仁”,而是“封不仁”。

孟子的辩护,等于宣告:仁术就是双标,圣贤就是护短。

一句话总结:

杀别人以成仁,封弟弟以成圣。

蠢为上,由此再添一座荒唐丰碑。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