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th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半程體驗
原文於2023年7月27日首發「拋開書本AsideFromBooks」
第17屆FIRST青年電影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現在已經來到了第三天和第四天,沒了前兩天的一些不穩定因素,多了幾分有條不紊。我們也開始真正的享受電影時光。之前我說過,在西寧的每一天都是和電影親密接觸的時間,這兩天我的日程也排得很滿,看了7部劇情片和4部短片。即使今年是恢復的第一年,全國的影展呈現復蘇的態勢,FIRST也仍然是影迷們的“朝聖之地”。
今年觀影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豆瓣好像變成了大家必不可少的“觀影攻略”。我經常能在放映前看到觀眾點開豆瓣看那一場的劇情簡介,也能在影片快要結束時看到觀眾點開豆瓣打分、開始寫自己的感受,就連映後的交流也會有觀眾就著豆瓣的評論來問主創們的看法。《軍軍》的導演在映後時就被問到了“豆瓣上都說您的作品很像賈樟柯,您對此有什麼看法”的問題……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點,豆瓣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台,主創團隊們也會在意豆瓣的評分。《去馬廠》的導演南鑫會因為上一部電影《釣魚》被反復提及的女性問題而變得小心翼翼。豆瓣變成了觀眾的武器,甚至於在某種程度上反制了一些前期創作的東西。但好在,目前這些都是正向的影響,觀眾變得越來越聰明,很多的“詐騙”電影再也欺騙不了觀眾,良幣驅逐劣幣的生態現象逐漸成為主流。
回到電影,今年入圍FIRST單元的作品依舊充滿著各式各樣的風格,目前主競賽劇情片我只剩《暴雨過境》和《蒼山》還沒有看,余下我看的這幾部電影中,既有《穿越魔鬼城》這種另類主旋律電影,也有《綁架毛乎乎》這種類型元素多的電影,還有《春日狂想》、《去馬廠》這樣比較前衛的創作風格……可見主創們創作類型之多樣,風格之多變。
以下是FIRST Day1-3拋開書本記者場刊打分。《風起前的蒲公英》憑8.2高分位居榜首,而《穿越魔鬼城》則以2分墊底。不如看看我們小場刊避避雷吧。
這兩天結束後,我發現我的最佳在最開始的DAY1和DAY2就已經決定了,第三天和第四天的影片我都不太感冒。在我看來,這些影片雖然很有價值,但都或多或少的缺點什麼。
以下銳評慎點,如果提到了你喜歡的電影,覺得我說的不對不妨battle一下,只因為我們永遠年輕,永遠說話難聽。
01|這些電影統一了一些“審醜”標準
我其實很不想說一部電影是爛片的,因為再怎麼不堪的電影也會有打動人的點。
有句話說得好,評分高的電影不一定好看,但是評分低的電影一定是爛的很普世。這兩天的觀影過程中,我就發現有兩部電影的評論區幾乎沒有好評,起初我沒想到有的片子能夠做到“口碑一級分化”如此嚴重,所以還抱著“讓我康康”的心態看了上午的媒體場,但結果確實是我無法為其辯解。這部電影就是《穿越魔鬼城》,以豆瓣為數據來源,只有22%的觀眾打出了3星及以上的評價……
這是一部定位極其尷尬的電影,我想它唯一能出現在這裡的理由就是掛了青海的邊。影片毫無亮點,本身是可以拍的很有故事的群像戲,但恰好每一個點都特意誇大了自身的衝突,只為凸顯英勇,我看的時候只感覺是在赤裸裸的抹黑這些人。
劇情的bug更是不計其數。地質專家對於沙漠地形沒有絲毫判斷?組織給的期限說多一天就多一天?後來我發覺,自己可能也是舒服地在電影院看罷了,實在不理解她們在生存困境中的解決辦法。我建議導演多看幾遍《黑暗侵襲》,學學怎麼塑造恐怖的氛圍。
一句話總結就是,這是近幾年來看過的完全答不到點子的主旋律電影。
除了這部主旋律電影外,《春日狂想》也幾乎統一了觀眾對於“爛片”的標準。豆瓣只有17%的觀眾打出了3星及以上的評價。當然,這部電影只是sample版本,並不是最終版,所以口碑有出入也情有可原,但僅以這一版來看是不合格的。
猶如看了一個關於B站學生風格短片作業的混剪,王家衛和金基德無疑是這部電影的聖經,《空房間》+《重慶森林》把這個電影撕成碎片,看不出任何風格,整個結構不成體系也不像一部電影。
導演的剪輯只把他那不可名狀的抽象思維傳遞給了觀眾,這些零星的碎片完全不具備敘事能力,有些鏡頭不如講兩句台詞來的痛快,默片的形式被濫用。這是一部四不像的影片,什麼風格都沾點,但是少了內核。
這種電影出現的積極意義就是幫助大家統一戰線,並且確立一種“爛”的感覺。觀眾只會越來越聰明,爛片已經不再像前些年那樣可以糊弄觀眾,對於一部片子的評價正在趨近於正常,審美和審醜也不斷進化,這對於中國電影是一個好的循環。
這些不僅體現在爛片吃不到紅利上,映後的交流也是如此,我能明顯感覺到觀眾觀影素質的提高。從劇情到劇作視聽,再到製作層面的深刻交流,映後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我感受到一種良性的生態,這是影展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02|影展的“標準電影”
說完了一些不那麼好看的電影,也該為FIRST找到一個較為準確的答案了。
之前參加影展時,我從未覺得哪部電影可以成為自己評判別的電影的一種標準,而今年我在FIRST看完《軍軍》的時候,“標準”這個詞語一下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想,這就是那部可以當作對比參照的電影。
如果你問《軍軍》這部電影好不好看,我可能會難以回答,但是如果你讓我用別的電影與它進行比較,那一切就有了答案。
這是一部很標準的電影,我和我的同事們都一致給出了3星的評價。這部電影講述了50多歲的單身老司機軍軍家中有一位半癱瘓的老父親,生活所迫之下只能開黑車為生。被“運管”處罰後,無奈的軍軍只能努力去做一名正規的網約車司機,但因車子太老舊,達不到網約車的要求,他只能湊錢換輛新車,於是向老友侯三索要被拖欠的工錢。在討債的路上,他陷入了新的困境。
我的觀感也很簡單,這部電影非常平淡地展現了這群人的生存現狀,以一種跟隨旁觀視角產出,甚至拍成紀錄片也不會有什麼太大變化。你很難去挑刺找出這部電影有什麼明顯的缺點,但是同樣的,亮點也很少,就是這樣的樸素。
03|情緒不會騙人,堅持自己最重要
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大概意思就是“在戛納電影節堅持誇一部自己覺得好看的電影是很難的,大家都會想盡辦法找到片子差的點”。今年的FIRST電影展我就有類似的感受。不論與戛納相似或相異,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要相信,觀感是不會騙人的,這也是最可貴的東西。
影展進行到現在,我想爭議最大的電影應該就是南鑫導演的《去馬廠》了。導演去年的《釣魚》我就在FIRST錯過了,所以今年想著彌補一下去年的遺憾。《釣魚》在當時就是一部口碑兩極分化十分嚴重的電影,喜歡的人稱導演為中國洪常秀,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導演對於女性的塑造欠缺考慮。
今年的《去馬廠》同樣爭議十足。但其實,我對於這部電影的感受不能僅僅用二元對立的好不好看來形容,因為我完全沒看明白這部電影,在看的過程中,我從“看山不是山”的狀態逐漸過渡到“我到底在不在看“的狀態。影片結束後我很痛苦,痛苦的點在於,這部電影的故事、諷刺、表達方式、視聽設計我統統沒看懂……
碰巧的是,不善言辭的南鑫導演還是很隨性的拍攝風格,所以我後來對於影片的理解其實是映後觀眾的提問在幫我完善。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受,我感受不到這部電影是否難看,感受到的只有不明白他在幹什麼……
《綁架毛乎乎》和《但願人長久》在我看來都不是很合格。
在看《綁架毛乎乎》的時候,我的觀影熱情持續走低,一開始影片的調起得很高,幾個有野心有對立的人物與他們之間神秘、奇異的氛圍感,這個開頭和故事成立的動機讓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到了中間部分保姆誤殺母親時,我一度認為影片終於要進入屬於自己的節奏。
但後來發現是我想多了,這之後影片的節奏持續走低。對於角色心理轉變的鋪墊不夠準確,情節的落點在小孩子的“傻”上我不太理解,結尾也很拖沓,從前半部分的荒誕開頭走到一種類似《小偷家族》的家庭聯結,這些都讓我難以接受。有一種“想看《血迷宮》,但其實是《三槍拍案驚奇》”的落差感。
《但願人長久》其實是一部表達很清晰的電影,但時間太長了,3個小時讓我在音樂廳坐立難安。這不是《地久天長》那種家庭史詩類電影,《但願人長久》只是講了一個與自己、與時代和解的故事。
我感慨於主創們的耐心,開頭系起來的扣子到了影片最後部分才開始釋放,前面大量篇幅只是交代日常瑣事和兩位女性的生活困境,詳略分布做的實在是太差了,以至於兩個人極大程度地分散了敘事的重心,讓我實在是難以代入。
後來也有朋友跟我說,這種作者電影就是情緒大於故事,這種說法當然正確,但主創們需要考慮的是,這是否能讓觀眾更容易地帶入你的語境。
DAY4晚上看的《富都青年》應該是今年為數不多的外國班底製作長片。談到這部電影就繞不開演技,我想奶一波吳慷仁能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本來在看的過程中,我覺得主競賽里應該只有《最好的相遇》里的邱澤能跟他擺擺手腕,兩人的表演一個是內化,一個是外化,但看到最後幾段,我就知道吳慷仁會是今明年所有演技類獎項的大熱候選人了。
導演犧牲了影片的完整度來保吳慷仁的影帝。故事本身不足以支撐兩個小時,導演加入了很多寫意的東西,花了很大篇幅去講兩兄弟的獨特情感。用《濁水漂流》的架構講了《手卷煙》的故事,導演雖然不是特意設計想讓觀眾哭,但最後幾段明擺著就是故事之外的附屬品。
另外,視聽方面燈光很出眾,迷離的霓虹燈和監獄里的明暗形成對比,如果不是故事實在支撐不住如此優異的視聽效果,最後的催淚結尾就不會顯得那麼刻意。
04|电影之外
除了電影,當然也少不了雨夜的西寧的夜,你很難見到晚上11點還有大批的觀眾在露天廣場大型“蹦迪”,我想,這些都是FIRST展現出來的魅力吧。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遺憾,可能就是我好像一部紀錄片都還沒看。不過還有很多天,我和電影的日子也還長著呢。
願大家一直活力滿滿,陪著FIRST繼續一起撒野!!
注:本片提及的片名皆為內地譯名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