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語言沈澱
你以為你暢所欲言,可是你發現,這不是社會的規定。
他們說,在不侵害他人權利的範圍裡,你會擁有自由。你以為自由是語言的結果,但有些語言,是從你身上割下來的。它們不是飛出去,而是留下傷痕。你說了什麼,不是侵犯他人,而是刮破自己,那種傷,比沉默還不易癒合。你以為你有說話的天賦,所以你不願意努力。直到你意識到,所謂流暢,不過是偷渡了思考的懶惰。才發現,「刻意練習」的存在,是為了讓話語抵達更深的聆聽。你發現,在你的設定裡,有一個頻率,需要被調整。一旦調整之後,你會學會等待、學會空白。問題會像塵埃那樣緩緩降落,而你不再急著接住。你會靜靜地,把故事變成答案,再讓答案重新潰散,轉化為故事。不但回答了,還烙印下來,變成沉於紙下的一行深字。那時候,你終於等到聆聽者,將準備好的台詞印刷成冊,悄悄交還到對方手裡。
那一刻,話語完成了它的任務。
於是,故事就這樣脫口而出,很自然的,沒有停滯,風淡淡的在故事逸散到空氣中的時候,很快就被吹散了。
故事裡面都是你最近的所見所想,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那些你還來不及理解的感受。你只是等待一個機會,把某一個強烈得幾乎過頭的感覺,化作一種似是而非的體悟。那不是結論,而是你擅長的開場。試著轉化、試著貼近,把那個過於私密的瞬間,釀成一種大家都能集體接受的能量。變成一種甘甜的泉水,輕輕地取一瓢。不論是怒火焚身者,或是傾盆大雨重度悲傷降臨,還是喋喋不休的askhole,都會在你輕聲說話的時候,忽然間感覺自己被聽見了。即使全程,都是你在講。但他們卻彷彿參與了某種呼吸同步的儀式。
你開始理解故事是自己生成的,等到被邀請的時候,會在門票印刷出來的那一刻開始被需要,講述並不是為了讓人理解你,而是為了在語言裡重新理解自己。你靜靜的說、激動地講,都是為了有機會重新拼接,那些曾經碎裂的感知。語言像一面鏡子,但你從來不是為了照見,而是為了承認,有些影子從未離開,只是換了方向站立。
故事,是你和自己談判的結果,以各種形式練習。
接下來,故事被風帶走了。那麼會是誰留下呢?石頭仍在原地,不同版本的播放已經記錄在空氣裡,無形錄音的膠片,只總會有人再次拾起。在首次故事落地的時候,已經成為調頻成講者的某種人生設定。它會反覆活出相同的輪廓,一次又一次地進行相似的體悟,直到下一個信仰者出現,為了自己,繼續傳播流轉,一種寂靜的翻譯行為,刻印在不同人的理解裡,因此你才會知道,你練習的意義何在。
你的暢所欲言跟謹言慎行並不衝突,當你知道你知道你的語言是有力量,散布成為種子,你會寧願撒下的都是善意。
有些話會從你身上褪去,有些則長成了另一種皮膚。你無法分辨哪一句話是真正的你、但每一句都可以是你,你自此會調整不只是為了保護設定界線這種小我的心情,而是來自更高智慧的能量,當你願意再講一次的時候,它就立馬活著。你甚至可以辨認出那些從你身上走過的語調,它們曾經來過,也許停留,也許掠過,但它們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悄悄落地,變成土壤。
語言說出口的瞬間即已改變,聽者接收到的是否與原意相同,對講者而言,比賽已經結束了。
剛剛那場淋漓盡致的投入,已然播放完畢。散場之後,留下的會是什麼?空空的心裡,還有什麼可掏?但你知道,有些真情實意,不會立刻蒸發,而是沉澱為語言的底層副本。一絲一絲地,被抽出來、抄寫下來、成為備份,等待哪一天,再度熱烈地上演。你甚至開始相信,那些殘留的字句,就是你還在活著的證明。直到最後你發現,語言從不是一場表達,而是一場潛行。它不是你留給世界的說明,而是世界在你體內留下的痕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