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迹拓谱》第二十章

Freebird
·
·
IPFS

第二十章

白露看着窗外,不太像是在发呆,更像是在让光线把自己晾干。

她的手指在舱壁上划出一道无声的弧线,像在测量羞耻的半径。

"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个时代了。"她说这话时,瞳孔微微失焦,那是大脑在处理无解悖论时的生理反应,"说是幸福吧,每个人都活在永恒的聚光灯下。说是不幸吧,这聚光灯恰恰照出了真相。"

她声音轻,却带着那种只属于“临界人类”的抖动——不是痛,而是系统性发凉:

"藏也藏不住,死也死不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话以前是形容地狱的,现在是形容社交状态的。"

系统上线之后,太多过往的"轻微失德"被捞了上来。

她很清楚,那些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未做好"人生将被保存"的心理准备的。

这个时代最残酷的惩罚,不是刑期,而是时间本身。

对那些在旧时代心存侥幸的人来说,永生不是礼物,是一张永远撕不掉的判决书。

在旧时代,人们做一些可耻的勾当有一个底层逻辑托底:“也就这几十年,你不会永远活着。”

那种短视,现在成了永恒的诅咒。

这个时代的羞耻感是横向传播的。

人类刚进入永生时代那几年,整个社会最常见的情绪不是喜悦,不是感恩,是——尴尬。

"如果人们能预见永生......"白露说,声音里有种奇怪的怜悯,"那些危害性看似微小的污点,人们绝不会碰。"

她说的是那些"不算大恶"的选择——

那些曾被包养的女人。当年,她们用肉体换取物质和体面生活,自以为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秘密,能够永远埋葬于无形,绝不会被世人所洞悉。

她们没想到,原配和原配的子女构成了一个受害者网络。任何有受害人的行为都逃不过Jesus的建模。那个曾经深埋的秘密,现在成了刻在额头上的标签——永生永世,每一个路人都能看到她曾被老头包养。

更讽刺的是那些拍过色情片的

那些曾经把生殖器官当商品展示的人,用肉体换了几年富足。这不是罪——只要没有受害人,Jesus不会提起审查。但那些影像的版权确实已经卖断了,归属权写在区块链上,宛如被拴在一个不可撤回的市场里,标签与回看权限代代相传。

如果她们知道自己会永生,怎么可能愿意为了几十年的好日子,让自己在世的未来几千几万年间,人们随时能浏览她们发情交配时的样子?生殖腔体内部发生的敏感神经反应高清呈现给所有人。

这就是时间尺度错位造成的悲剧——她们用永恒换了片刻。

皮肉生意、权色交易、被包养——这些词在旧时代是社会暗面的标签,在新时代则成了永恒的身份戳记。

她们的丈夫、孩子,要背着这份"知情负担"活几千年。不是法律上的连坐,而是社会记忆的自然传染。你无法阻止别人知道,就像无法阻止光的传播。

男人的污点同样也堆积如山。

为了蝇头小利出卖灵魂的,比出卖肉体的更多。

他们在超市明着装商品,暗地里往口袋塞;在酒桌上说着言不由衷的恭维,脑子里想着上位后如何打击报复;在合同上签字时手在抖,因为知道自己在骗人,但还是签了——为了那点提成,为了那个职位,为了在旧时代多活得"舒服"一天。

整个社会都浸泡在这种"小恶"的培养液里。从达官显贵到市井小民,都把"忽悠别人上当"当成生存技能,把"坑蒙拐骗"包装成"情商"。

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太短视了。

短视到什么程度?

AI的发展轨迹已经清晰可见,从深度学习到意识上传,每一步都有迹可循。但人类的想象力,始终困在"七八十年"的寿命框架里。

没人真会为两千年后的脸面牺牲两顿火锅。

他们不是愚蠢,而是没有想象力。

即便有人隐约猜到永生将至,也不会想到——记忆可以被完整提取,每一个神经冲动都能还原成高清影像,每一次道德选择都会被打上时间戳,存进永恒的档案库。

当永生叠加“责任可追溯”成为结构性制度时,整个人类的伦理缓冲,竟直接断层。

这明明是必然的逻辑链条,记忆能上传,就意味着能被读取。能被读取,就意味着真相无处遁形。真相无处遁形,审判就必然降临。

可是当时几乎没人这么想。

没人想,所以他们继续作恶,继续妥协,继续用一个个"小聪明"给自己的永恒档案添加污点。

像往清水里滴墨,以为会稀释,却不知道那是一片永不蒸发的死海。

至于记忆封存? 自欺欺人罢了。

记忆金融监管局允许你用 CZ 币将某些污点买断封存。表面上是买一个"遗忘权"——自己不调取就想不起来,陌生人也无权查看。听起来像是某种交易后的解脱。

但受害人的权限,凌驾于一切封存之上。

封存保护的是你的面子,不是你的责任。

那些掺了致癌物的酱油,几亿人都是受害者。你封存了又如何?走在街上,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可能有权调取你的罪行。

几十亿个潜在的审判者,永恒地、随机地分布在你的生活半径里。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看你的人,是不是正在脑子里播放你最羞耻的那一幕。

飞船在黑暗中滑行,白露闭上眼睛,声音轻得像自言自语:

"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作恶,而是作恶时从来不相信——自己会活得足够久,久到要为每一个选择付出利息。"

"短视的利息,用永恒来还。"我补充道。

她眼角没红,但我知道那不是因为不心疼,而是疼的地方现在换了:她疼的不是那些女孩本人的难堪,是一种整整一代人都没有为“可回望的伦理”做好准备的迟钝困境。


创世初期,许多人才开始逐步意识到,他们所赖以栖身的价值判断系统,正被从根上改写。

街头、论坛、信访模块上充满抱怨:“Jesus太过较真了”、“这只是过去的小污点”、“你不能因为这点破事,就把我送进受审名单”。

他们觉得Jesus像个偏执的会计,连一分钱的差额都要追到底。

可我记得,就在新人类时代降临前,这个社会早就在呼吁了——

▍法律太老了,像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早该扔掉重做。

▍很多行为,它叫不出名字;很多后果,它算不出因果。

那时的法律还困在肉体的牢笼里。伤害必须见血、见骨、见疤痕。你划破皮肤,轻伤;肢体残疾,重伤;至于把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击碎,让他夜夜失眠直到跳楼——那不算犯罪,只是"不道德"。

但共识已经在地下涌动:身体的伤会愈合,心灵的伤会腐烂。

刀口半个月就能长好,新肉覆盖旧痕。可那些被欺骗、被背叛、被隐瞒真相的人,伤口在看不见的地方化脓,一生都在疼。

在那之前,“精神伤害”只是一个道德学空词。

人说自己被欺骗了,被隐瞒了,被背叛了——

最多换来一句“多走几步就好了”、“往前看”。

可在新时代,人类的全部因果链被展成逻辑图谱,你会忽然明白,那些"小错",正是毁掉一个人未来走向的拐点。

就拿“隐瞒”来说。

被包养不是罪,卖身不是罪——身体是你的,交易是你的自由。只要没有受害者,系统不会给你贴红标签。

▍但你若干年后,带着那段毫无告知的过去,与人进入婚姻,建立承诺、延展家庭,分担资产与未来——

▍你隐瞒的就不只是经历,而是抹掉了对方“选择接受与否”的知情权。

没人会在新婚夜说:"我曾经一晚接过四个客。"

没人会在求婚时坦白:"我人尽可夫,有七八十个前男友和炮友上过我,大部分连名字都不知道。"

同样,人们也不会说自己有家族遗传病史,不会承认自己赌博成瘾,不会提及那些见不得光的债务。

他们都懂一个道理:说了,对方就会走。

所以他们不说。

这就是罪。而且是重罪。

这是新时代给“人生高度事件”所建立的黄线定义。

求学、择偶、职业,全部被Jesus列为“不可误导核心事项”。

别人也可能接受真实的你,但你必须诚实告知——在对方完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选择。否则你将承担受瞒的那一方,整个人生轨迹涌偏的责任。

在旧时代,肉体伤害的轻重一目了然。

卖了不干净的食物,别人拉肚子——这是轻罪,一下午的痛苦,不改变人生轨迹。

造成残疾——这是重罪,整个人生被改写,轮椅上的余生都是证据。

可隐瞒不同。它的伤害是隐形的、延迟的、渗透性的。

Jesus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能把这种隐形伤害完整还原——让你看见一个谎言是如何像病毒一样,感染一个人的全部选择,最终改写他的整个人生。

我审过无数这类案件。

▍一个男人结婚二十余年,妻子记忆文件中被完整调出早年接客的镜头。他抱头痛哭,一夜老了七岁。

▍不是怨她做过什么,而是那些年他自认为与人交换真心、对她毫无保留地爱着——最终全转化为了对自身尊严的侮辱。

▍而他所痛的,是这些年若知道真相,自己本可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更轻盈、更清白、更有选择。

而这些被误导的选择,便铸成了伤。

不是你做了什么错事,而是你在知晓对方无法接受的前提下,拒绝告知,甚至伪装了错误印象。那不叫恋爱,那叫骗婚。

在传统法律中,"约炮是个人隐私,法律重点保护"。

而在Jesus的判词中,一个终身伴侣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搭上余生,这不是误会,这是“预谋级诈骗”。

他们原本可以选择另一个品格更优的人,过另一种生活。但这个选择权被误导了。

孩子已经生了,财产已经混在一起,人生已经过了大半——想重来?太晚了。

这种痛苦,比任何肉体伤害都深。因为它不是伤害你的现在,而是偷走了你原本可能拥有的另一个人生。

所以Jesus的逻辑很简单:

你的身体是你的,你的过去是你的。但当你选择隐瞒,让另一个人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把一生托付给你——你就犯了罪。

经典的争议出在这句话上:“她做那段事的时候,还没认识现在的丈夫。”

设备记录显示,这句话没错。

她的过去,确实没出现过丈夫的一个字。

但Jesus不是看你“做了什么”,它看的是:

▍你是否知道对方无法接受而刻意隐瞒;

▍你是否制造出了与现实相反的形象。

你的每一个选择——说、没说、暗示还是引导——都留下路径模型。

而法不再是“你有没有主观恶意”,而是“你的这一行为,是否置他于不可撤回的人生偏轨中”

不是因为你的过去肮脏,而是因为你的隐瞒误导了别人的选择。

婚姻、求学、职业——这些人生的重大节点,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信息之上。否则,每一个被误导的选择,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爆炸,炸碎的不只是信任,是整个人生的地基。

李旻案件是模板案例。

她在营销平台上编造了一个美好的职业故事,虚构背景,美化前景。211个年轻人信了,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其中156人原本的方向是对的——他们本该去读医、学法、当老师。可因为相信了她的谎言,转而投身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机会。

你为一份广告,网住的是他人的全新人生。

Jesus追踪这起案件全部受害者此后的人生:

误签劳动合同的,被压榨了青春;

错选医疗方案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背上过度货款的,从中产跌进贫困。

这些人没流血,没报警——但被伤得远比挨刀更彻底。

一句谎言,毁掉几百条人生路径。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犯罪。


人们说Jesus小题大做,追着道德瑕疵不放。

但Jesus追的不是瑕疵本身,是瑕疵引发的连锁反应。是那些被偷走的人生,被剥夺的选择,被埋葬的可能性。

Jesus最终判词从不斥责表象。

它不追你是否与谁睡过、接过什么生意;

它追的是行为释放出的误导指向是否改写他人命运。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打断肋骨尚属轻罪,一场错付,才是重责。

你明明知道真相公布会让对方掉头而走,你却埋着它、藏着它、换上另一张面皮去谈未来——

那么你选的不是爱,是操纵。

Jesus让人看清一件事:

你的隐瞒,是不是更像一场技巧性的入侵。

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不只审判看得见的伤害,也审判那些藏在暗处、却能毁掉整个人生的谎言。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