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空白容器:事件、解讀與與自己和解
IPFS
事件的開始:中性
一開始,我其實沒有太多感覺。月經停了兩年,怎麼又來了?當下只覺得奇怪,甚至帶著一點「這是怎麼回事?」的心情,沒有想太多,也沒有焦慮。
外界訊息介入:壞的可能
後來,我跑去停經的社團問問看,大家的回應讓我開始緊張:「停經兩年又出血,要小心,可能有問題。」原本中性的事件,因為外界的解讀,突然變成潛在的壞消息。
醫療檢查:懸而未決
於是,我去看了醫生。先做了超音波,醫生說子宮和卵巢看起來沒有明顯異狀。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抽血、取內膜送去化驗。結果要等到下週才能出來。在這段等待的時間裡,心情就像懸在半空中——沒有明確的壞消息,也沒有明確的好消息。
回想化療醫生的話:好的可能
就在這種不確定裡,我忽然想起化療時醫生說過的一句話:「有些人化療後會停經,但之後還可能再恢復。」這讓我心裡閃過一個可能:或許這次出血,不一定是壞事,它甚至可能象徵著身體的某種恢復。
核心洞見:解讀賦予意義
慢慢地,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它沒有自帶好或壞,真正賦予它意義的,是我們自己。停經後的出血,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警訊,對另外一些人卻可能是希望的訊號。醫生能做的,只是檢查、取樣、分析,而意義從來不是由數據決定,而是由我們賦予的。
延伸思考:自由與和解
這個經驗提醒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像一個空白容器。它可能引發恐懼,也可能帶來希望。真正的自由,是在這個空白裡,選擇賦予事件什麼意義;真正的圓滿,是能與自己和解,接受所有可能性。
與人生哲學的連結
回想這些年,我一直追求的,不是名利,不是被人記住,而是自由和與自己和解。這次的經歷,就像一個小小的提醒:即使面對不確定、面對可能的恐懼,只要心中有自己的解讀,就能找到安定和自由。醫學給出的是事實,但人生的意義,是我們自己賦予的;和自己和解,就是最終的圓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