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損失偏誤
在當教練的過程裡,
我最怕的,不是學生離開,而是自己沒有「抗風險能力」。
就像兩個業務,A 有存款,B 沒有。
當他們都差一個關鍵客戶就能達成這個月的業績,
如果談不成,B 的損失與打擊一定會比 A 更重,
因為他的緩衝空間更小。
這就是損失偏誤影響,
當承受損失的能力不足時,得失心會放大到超過判斷本身。
剛開始當教練時,我也遇過類似的狀況。
為了留住不適合的學生,我做了很多不該做的妥協。
送禮物、免費加課,只要對方願意留下,我都能想辦法去做。
那時候的我,腦袋裡只有「不能失去」,卻沒有去想,這樣的關係是不是應該存在。
後來經驗多了才明白,
有些人離開並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而是對方的需求與我的方式不再契合。
我們不是別人人生的主角,無法全權主導對方的選擇,就算自己已經做到接近 100 分。
在我看來,三種人最容易陷入這種偏誤。
第一種是自我價值感低的人,
當失去發生,他們會直接質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第二種是過度討好的人,
他們相信對別人好,別人就會留下,卻忘了這種關係建立在對方的意願上,
而這種就是無法控制的。
第三種,是損失會對自己影響很大的人,
當失去意味著生活被動搖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像地震。
損失偏誤常出現在壓力大的時候,
心理狀態不穩定、資源有限、對結果依賴度高,
這些都會讓人過度關注「失去」而不是「可能得到」。
一位剛入行的業務,對於一張單的落空,比老鳥更容易鑽牛角尖;
同樣地,剛成家立業的教練,面對學生流失時的焦慮,通常會比單身時更大。
在職場上,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在談單的桌前,
當我知道這位學生若離開,本月的收入就會大幅縮水,
那種壓力呀,就像在德州撲克牌桌上拿著一手爛牌,卻已經把籌碼全壓下去。
競技場上、業務談判時、甚至團課報名截止的最後一天,損失偏誤都會悄悄浮上檯面。
我後來學會的方法,是先讓自己停下來。
客觀地寫下現在還擁有的資源,把腦袋裡放大的危機拆開來看,
它真的像想像中那麼嚴重嗎?
再分析目前的情勢,並問問自己
「這件事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我能怎麼應對?」
「有什麼行動可以馬上減少損失?」
行動,才會讓焦慮不在腦中盤旋。
有時候,我也會找第三方聊聊,聽不同角度的分析,讓自己跳脫出當下的情緒。
當教練久了會發現,
損失偏誤其實是一種提醒,它告訴你哪個部分的抗風險能力太弱。
如果你不想被它牽著走,就得在平穩的時候,把存款、資源、技能、心態,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
當你有餘裕,失去對你的打擊就不再那麼致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