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件釋放令|撤令難 最長持令 23 年申撤銷不獲批 有病人四度上訴失敗

香港紀事
·
·
IPFS
·
醫衞局近日公布檢討精神科病人出院安排的「有條件釋放」機制 ,修訂方向包括擴大適用範圍至自願入院者、增加「釋放條件」等。有被施加「有條件釋放」的病人指出現行制度的多個問題。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陳萃屏
攝影|劉貳龍

醫衞局近日公布檢討精神科病人出院安排的「有條件釋放」機制 ,修訂方向包括擴大適用範圍至自願入院者、增加「釋放條件」等。有被施加「有條件釋放」的病人指出現行制度的多個問題。

曾被施加「釋放令」十年、在內地工作的夏志偉,過去多年,每月要特地返港覆診打針;被施令七年的阿全(化名),因針劑副作用,拒絕接受注射而違令、被強制入院,之後住在中途宿舍,過著被沒收銀行卡、設門禁的「監管」生活。兩人都是在持令多年後,才發現自己有權利申請覆核「有條件釋放」;夏志偉更曾四次覆核,均以失敗告終。

《集誌社》獲醫衞局回覆,指過去五年,申請撤銷「有條件釋放令」的 78 名病人中,有人最長持令 23 年、申請撤令仍不獲批。社工表示長時間不撤令,或令患者有巨大心理壓力,擔心一旦違反條件,會被強制送院。法律學者指,機制實施 35 年以來從未檢討修例、覆核困難、不設限期,未有平衡病人權益,「沒考慮過人權問題」。

夏志偉在 2010 年確診精神分裂症,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達十年,在北京工作的他,期間月復月穿梭兩地覆診打針。

持令十年 每月北京飛香港覆診打針

三年多前,夏志偉逛商場時,被一名高大的年輕男子撞倒在地,男子沒道歉就離去;但夏志偉只能硬吞下怒氣,「我與他人起衝突會很『蝕底』」。他至今仍記得,那股不忿和冤屈;當時,他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已達 10 年,他深怕自己一旦表現得稍為激動、便會被認定為「病發」。

2010 年 3 月,夏志偉與陌生人口角後,遇襲受傷送院,醫生診斷他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強制他入院接受治療。住院兩個月後,夏志偉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出院。當時在北京工作的他,每月都要專程回港,到醫院接受藥物注射,會見醫生、護士和社工。月復月兩地穿梭的覆診生活,令夏志偉看不到盡頭;他只知道,一旦不回港覆診,他就要重返精神病院。

「被困在黑箱中」 持令四年方知悉

好長一段時間,夏志偉的情緒跌至谷底。醫護表示,他有施襲的醫療記錄,儘管這與他的認知並不相符,他仍然被強制覆診,「我感覺自己像被困在黑箱中,怎樣呼叫都沒人理會。」

一直到四年多後,夏志偉才首次從社康護士知悉,原來自己是受「有條件釋放令」所限、每月都須到醫院接受注射治療;護士又告訴他機制設覆核,他可循精神健康覆診審裁處覆核命令。這項資訊,為他身處的黑箱帶來一絲曙光,他毫不猶豫申請覆核。

訪問期間,夏志偉不時閉眼回想持令十年的種種,他形容強制覆診如「被困在黑箱中」。

集誌社檔案:甚麼是「有條件釋放令」? 逾兩成人「持令」十年以上

「有條件釋放令」現時適用於強制羈留,並有刑事暴力病歷記錄或傾向的精神科病人。這些病人須在特定條件下出院,包括居住在指明的地方、定期覆診、服用醫生所處方的藥物,或受社會福利署署長監管等。如沒遵守條件,可將病人召回醫院接受住院治療。醫管局指截至今年 4 月 1 日,有 1311 人獲「有條件釋放」,其中 350 人(近27%)持令 5 至 10 年, 305 人(近23%)持令 10 年以上。

防暴持盾強制送院 為出院接受「有條件釋放」

同樣不知道「有條件釋放令」設覆核機制的還有阿全(化名)。約 20 年前,阿全被診斷患思覺失調,初期在公立醫院覆診時,他曾向醫生稱會攜帶日本木劍外出,結果被視為具「刑事暴力病歷記錄」病人。七年前,他被指毁壞鄰居鐵閘、收音機聲浪滋擾他人,獨居的阿全有一日被強制送院。

當日景象,他歷歷在目:「 一群消防、救護,警察持盾牌來到我家門,當正我一定會襲擊他。」住院期間,阿全一直未獲告知出院日期。急欲出院的他,偶然在醫院壁報板上看見「有條件釋放」等字眼,主動向醫生提出,願意接受「釋放令」換取出院。

阿全(化名)被施令七年,因副作用而拒絕注射藥劑、以入住中途宿舍作為「釋放」條件。

因副作用拒接受藥物注射 被強制住院

阿全出院的條件是,每隔三個月要到醫院覆診接受藥物注射,會見社康護士及社工等。可是,注射針劑的副作用令阿全失去行動力、易累、表達能力變差,他覺得當時的人生好像失去意義。

接受藥物注射差不多兩年後,阿全在覆診時向醫生提出,不想再接受注射治療。醫生指阿全不接受注射屬違反「有條件釋放令」,阿全再被送入精神病院。

入住中途宿舍設門禁、交銀行卡  

阿全這次住院情況較穩定,他明確表示,不欲再接受藥物注射;醫生於是以入住中途宿舍,作為他「有條件釋放」的出院條件。當時醫生曾表示,他約需居住兩至三年;不過,至今近五年,阿全仍未看見離開中途宿舍的可能。

阿全說,中途宿舍限制多,例如設有門禁,院友由晚上十時至翌日早上七時不得出入宿舍、每日晚上六時半和八時半要在職員面前服藥、愛好煮食的他不得入廚房、須向宿舍交出銀行卡,要由職員陪同下提款。居住在中途宿舍兩年多,他曾申請回家生活,因當時他有一名穩定交往的女友,二人計劃結婚,他望與女友同居、惟申請並不成功。

申請被拒後,阿全自行搜尋相關法例,才知道有機制可以申請覆核。於是他在覆診時向精神科護士索取申請覆核表格,但連護士也不知道如何取得表格,「連護士都不知,他如何告知我,我有這樣的權利?」阿全隨後再到精神科門診找職員協助,才成功向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申請覆核。

精神科醫生:「有條件釋放」非監獄系統 為確保覆診有必要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指,將「有條件釋放」稱為「有條件出院」或更準確,因這是讓病人接受治療的機制,「我們是一個醫療系統,不是一個監獄系統。」

陳友凱解釋,機制是針對一些因病受幻覺或妄想影響,有暴力風險、卻沒法察覺自己患病的人士:「很多時候他不會同意入院治療」,故需要強制入院。他續說,部分病人接受治療後,雖然幻覺消失、情況穩定,但仍會受疾病影響,認為以往因幻覺所經歷的事情都是真的,不認為自己有病。這類病人很大機會在出院後不繼續覆診,為確保他們接受治療、以免病發,機制有其必要。

陳友凱強調有條件釋放是醫療而非「監獄系統」,為確保缺病識感病人治療,有其必要。

法律學者:機制不設限期 七成半受訪者不知如何終止 

不過,有法律學者批評,現時機制未有平衡病人權益。港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總監張天目,在 2020 和 2021 年在一間中途宿舍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47 名受訪者中,有 63.8 % 受訪者指完全不了解「有條件釋放令」,近三成人不知道自己要遵守的條件是甚麼。

有 74.5 % 受訪者不知道可如何終止「有條件釋放令」,而在自稱知悉自己權利的受訪者中,只有 38.5% 能正確描述申請覆核過程,但沒有人能詳細說明過程;相反,有 74.5 % 受訪者,可正確指出違令的後果。

張天目認為,此結果反映醫護人員提供資訊時,只集中「警告」病人、但沒向病人指出他們的權益是甚麼。她強調不是主張撤銷整個機制,但認為多年來,機制沒有平衡病人權益,「基本上『有條件釋放』沒考慮過人權問題,制度逼一些人接受治療,令一些人沒任何選擇權,一定要去吃你的藥。但如果是面對其他疾病,不會這樣做。」

張天目進行問卷調查發現, 75 %受訪者不知如何終止有條件釋放令,她認為機制重警告、輕權益。

最長持令 23 年申撤銷未獲批 過去五年僅 16 宗撤令 

現行機制下,被施令病人需自行向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申請覆核個案,或須主診醫生經檢驗後認為合適、並獲精神病院院長批准,才可撤消「有條件釋放令」。

醫衞局回覆截至今年 7 月的過去五年,審裁處共接獲 78 宗持令者申請無條件釋放,其中 16 宗(近20%)申請獲批。在申請撤銷個案中,已接受有條件釋放的年期由最短一年至最長 23 年不等。至於獲批撤令個案中,已接受有條件釋放的年期則由最短 3 年至最長 13 年不等。醫衞局表明,已接受有條件釋放的年期,並非審裁處考慮個案的主要因素。

張天目認為,若病人已長期情況穩定,又沒證據顯示會對任何人構成危險,卻因多年前的記錄而過著受限的生活,制度很「奇怪」。她指有患者曾對她說,本身都想服藥、但就是不喜歡被強制,「你越逼對方就越不想做」;她觀察到,「強制」覆診和服藥帶來的創傷也很大。

患者長時間持令,阮淑茵指現時機制不設自動覆檢和取消,病人長期承受壓力,擔心被強制送院。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阮淑茵說,機制是強制措施,若患者違反條件就會被召回醫院,「會很擔心隨時有甚麼不符規定,要回去醫院治療,就沒有了一些人身的自由。」加上現時機制下,「有條件釋放令」不會自動取消和自動覆檢,患者長時間持令,「對於他們來說是要承受很長時間的壓力。」

四度覆核告失敗 醫院突撤令未解釋緣由 

曾持令十年的夏志偉,在持令四年多後,才知悉自己有權覆核。他在 2015 年至 2019 年四度覆核,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為成功覆核,他在 2019 年購入自己所有醫療記錄,包括醫護收他入院時的手寫排版副本、也有醫生描寫其精神狀況的記錄。夏志偉認真研讀厚疊疊的文件,上面有螢光筆劃過的痕跡、以及他的細字筆記。翌年,他準備再向審裁處覆核之際,卻突然收到醫院電話,稱基於醫生決定撤銷其「有條件釋放令」。

「身邊所有人都恭喜我,但我不快樂。」在審裁處提出撤令,正式覆核前夏志偉會獲醫生及社工撰寫的報告,有關理據可留作記錄,他也可提自述書;現時由醫院主動撤銷「釋放令」,令他無法得知撤令緣由。

四度申請覆核失敗,夏志偉在 2020 年獲醫院主動撤令,但他仍不快樂,因無法知悉撤令緣由。
集誌社檔案:覆核「有條件釋放令」九部曲 

康和互助社聯會主任鄒長順,自去年起開始接觸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人士。他認為,持令者一般不清楚自身的權益,加上申請覆核程序不清楚、欠缺資訊,持令者一般較難自行申請覆核。他至今已協助八人申請覆核,其中五宗失敗、兩宗仍在等候結果。他整合申請覆核程序如下:

1.被施令病人,首年不得向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申請覆核
2.一年期限過去,病人要向自己的個案經理索取覆核申請表
3.個案經理在病人下次覆診時,帶同申請表見病人,普遍是一個月內見一次
4.病人填妥申請表交回個案經理,或自行寄往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
5.審裁處收到申請後,約兩個月通知排期結果
6.正式覆核前,社工或醫生會分別會見病人,向審裁處提交報告;病人同獲得該報告
7.病人可在覆核前向委員提交自述書
8.正式覆核日,病人可在親友陪同下,到審裁處回應委員提問或陳述自身狀況
9.覆核完結後,一般在兩至三個月後知悉覆核結果
康和互助社聯會主任鄒長順,指申請覆核程序不清楚,持令者一般難以自行申請;自去年至今,他協助八宗申請,其中五宗失敗、兩宗仍在等候結果。

就夏志偉的情況,醫管局回覆表示,醫護人員在病人出院前已清楚解釋安排,病人出院時簽署文件,確認知悉出院後需遵守的條件及其享有的權利,包括可就安排提出覆核等;出院後,院方在往來書信中,多次重覆提醒相關安排及權利。

至於其撤令安排,醫管局指醫院在 2020 年 5 月檢視其精神狀況,經討論後認為可以取消「有條件釋放」安排;主診醫生在同年 6 月,向病人交代有關評估結果,及通知病人已取消「有條件釋放」條件,當時病人表示明白及接受。

審裁處成員:很難不信主診醫生判斷 

阮淑茵同時是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成員,她說,每次覆核都由審裁處主席、一名醫務成員、一名社工,及一名其他界別,例如是輔導職系成員一同審核。處理每宗申請約需半小時,成員與申請人及主診醫生會面後,會討論個案,再由主席決定申請結果,成員負責給予意見。

在阮淑茵曾參與審核的申請中,無一個案可獲撤令。她說在審核時會觀察申請人言行、參考醫生診斷和社工報告等,判斷大部分的個案都需要繼續持令。不過,阮淑茵說,曾有一宗個案令她有所猶豫,因病人對答正常,但參考主診醫生報告後,又會認為無法撤令,「因為一聽主診醫生講,病人唔見你時係點點點,呢個時候很難不信對方的專業判斷。」 

持令十年期間,夏志偉自覺失去人生自主權;三年前獲撤令後,他回流香港任職會計師,閒時以填詞抒發心中鬱結。

持令者:失去自主權

持令十年,令夏志偉最受打擊的是前度女友在期間與他分手,分開多年再度提起,他的眼眶仍泛紅。他也自覺人生失去不少自主權,除每月要定期打針覆診,家人也在夏獲令後堅持為他安排工作,令他感覺人到中年,仍沒法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2020 年獲批撤令後,家人終同意讓他回港工作,讓夏志偉回流任職會計師。他說仍然希望可以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有一點儲蓄、規劃好日後生活。

曾是裝修公司東主的阿全,一手一腳裝修自己的家,他說自己熱愛自由、藝術和畫畫。

至於被施令七年的阿全,年輕時任職裝修師傅、懂水電工程,曾是一間小型裝修公司東主。阿全很喜歡自己的家,主動邀請記者到他家中完成訪問。走進阿全的家,能眺望獅子山景色、窗外一片綠油油,日光映照在屋內,十分寫意。這個安樂窩除地板外,其餘裝修都由阿全自己一手一腳負責。

阿全形容自己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回想昔日生活,他閒時能到外地旅遊、偕友人學習畫畫,快活非常;他聽聞身邊有舍友已持令 30 年,年復年每月打針、見護士社工,他很擔心自己的情況也會長期持續:「這樣過一世,我沒法接受。」

他近年找到一份夜更保安工作,覆診時向醫生提交證明,醫生容許他毋須遵守宿舍門禁安排;現時阿全只需在傍晚回到宿舍,在護士面前服藥,但他仍不希望一直過著被「監管」和向他人報告的生活。為此他一直努力準備,今年七月初在審裁處首度覆核,至今他仍在等待覆核結果。

愛煮食的阿全在中途宿舍不能進廚房,這日在家中接受訪問,他特意炮製鹹肉糭與記者分享。
集誌社檔案:安安幼稚園斬人事件 釀 6 死 44 傷 事後設「有條件釋放令」

「有條件釋放令」自 1988 年實施。港大法律學者張天目說,制度是在「安安幼稚園」無差別斬人事件後設立,當時社會對事件感震驚,政府在倉卒情況下設計制度,故未有參考外國實施情況,只是因應本港情況、盼機制能最大機會提前「捉到」如案件中的行兇者,研究如何對其實施管制。

張天目說機制自設立以來從未檢討和修例。「今時今日我們有聯合國的殘疾人權利條約,國際上就保護病人權益方面,也有其他新進展。即使你以往有平衡病人權益,現在都不足夠,都要再檢視,更何況當時平衡都不在他們想法之內,怎樣去控制人才是重點。」

「安安幼稚園」無差別斬人事件發生在 1982 年,一名居於長沙灣元洲街邨(現已重建為元洲邨)人士因精神分裂症復發,疑受妄想影響,先持刀殺母妹、再到樓下的幼稚園揮刀施襲,造成 6 死 44 傷。
1982年,安安幼稚園斬人事件後翌日新聞報道。(資料圖片)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綠惜地球|環保先「鋒」榮休 遺憾垃圾徵費無期 嘆政府昔開放今「冷溝通」

集誌社
25 篇作品

圖輯|傳統理髪店退役

有條件釋放令|撤令難 最長持令 23 年申撤銷不獲批 有病人四度上訴失敗

香港紀事
·
·
IPFS
·
醫衞局近日公布檢討精神科病人出院安排的「有條件釋放」機制 ,修訂方向包括擴大適用範圍至自願入院者、增加「釋放條件」等。有被施加「有條件釋放」的病人指出現行制度的多個問題。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陳萃屏
攝影|劉貳龍

醫衞局近日公布檢討精神科病人出院安排的「有條件釋放」機制 ,修訂方向包括擴大適用範圍至自願入院者、增加「釋放條件」等。有被施加「有條件釋放」的病人指出現行制度的多個問題。

曾被施加「釋放令」十年、在內地工作的夏志偉,過去多年,每月要特地返港覆診打針;被施令七年的阿全(化名),因針劑副作用,拒絕接受注射而違令、被強制入院,之後住在中途宿舍,過著被沒收銀行卡、設門禁的「監管」生活。兩人都是在持令多年後,才發現自己有權利申請覆核「有條件釋放」;夏志偉更曾四次覆核,均以失敗告終。

《集誌社》獲醫衞局回覆,指過去五年,申請撤銷「有條件釋放令」的 78 名病人中,有人最長持令 23 年、申請撤令仍不獲批。社工表示長時間不撤令,或令患者有巨大心理壓力,擔心一旦違反條件,會被強制送院。法律學者指,機制實施 35 年以來從未檢討修例、覆核困難、不設限期,未有平衡病人權益,「沒考慮過人權問題」。

夏志偉在 2010 年確診精神分裂症,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達十年,在北京工作的他,期間月復月穿梭兩地覆診打針。

持令十年 每月北京飛香港覆診打針

三年多前,夏志偉逛商場時,被一名高大的年輕男子撞倒在地,男子沒道歉就離去;但夏志偉只能硬吞下怒氣,「我與他人起衝突會很『蝕底』」。他至今仍記得,那股不忿和冤屈;當時,他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已達 10 年,他深怕自己一旦表現得稍為激動、便會被認定為「病發」。

2010 年 3 月,夏志偉與陌生人口角後,遇襲受傷送院,醫生診斷他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強制他入院接受治療。住院兩個月後,夏志偉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出院。當時在北京工作的他,每月都要專程回港,到醫院接受藥物注射,會見醫生、護士和社工。月復月兩地穿梭的覆診生活,令夏志偉看不到盡頭;他只知道,一旦不回港覆診,他就要重返精神病院。

「被困在黑箱中」 持令四年方知悉

好長一段時間,夏志偉的情緒跌至谷底。醫護表示,他有施襲的醫療記錄,儘管這與他的認知並不相符,他仍然被強制覆診,「我感覺自己像被困在黑箱中,怎樣呼叫都沒人理會。」

一直到四年多後,夏志偉才首次從社康護士知悉,原來自己是受「有條件釋放令」所限、每月都須到醫院接受注射治療;護士又告訴他機制設覆核,他可循精神健康覆診審裁處覆核命令。這項資訊,為他身處的黑箱帶來一絲曙光,他毫不猶豫申請覆核。

訪問期間,夏志偉不時閉眼回想持令十年的種種,他形容強制覆診如「被困在黑箱中」。

集誌社檔案:甚麼是「有條件釋放令」? 逾兩成人「持令」十年以上

「有條件釋放令」現時適用於強制羈留,並有刑事暴力病歷記錄或傾向的精神科病人。這些病人須在特定條件下出院,包括居住在指明的地方、定期覆診、服用醫生所處方的藥物,或受社會福利署署長監管等。如沒遵守條件,可將病人召回醫院接受住院治療。醫管局指截至今年 4 月 1 日,有 1311 人獲「有條件釋放」,其中 350 人(近27%)持令 5 至 10 年, 305 人(近23%)持令 10 年以上。

防暴持盾強制送院 為出院接受「有條件釋放」

同樣不知道「有條件釋放令」設覆核機制的還有阿全(化名)。約 20 年前,阿全被診斷患思覺失調,初期在公立醫院覆診時,他曾向醫生稱會攜帶日本木劍外出,結果被視為具「刑事暴力病歷記錄」病人。七年前,他被指毁壞鄰居鐵閘、收音機聲浪滋擾他人,獨居的阿全有一日被強制送院。

當日景象,他歷歷在目:「 一群消防、救護,警察持盾牌來到我家門,當正我一定會襲擊他。」住院期間,阿全一直未獲告知出院日期。急欲出院的他,偶然在醫院壁報板上看見「有條件釋放」等字眼,主動向醫生提出,願意接受「釋放令」換取出院。

阿全(化名)被施令七年,因副作用而拒絕注射藥劑、以入住中途宿舍作為「釋放」條件。

因副作用拒接受藥物注射 被強制住院

阿全出院的條件是,每隔三個月要到醫院覆診接受藥物注射,會見社康護士及社工等。可是,注射針劑的副作用令阿全失去行動力、易累、表達能力變差,他覺得當時的人生好像失去意義。

接受藥物注射差不多兩年後,阿全在覆診時向醫生提出,不想再接受注射治療。醫生指阿全不接受注射屬違反「有條件釋放令」,阿全再被送入精神病院。

入住中途宿舍設門禁、交銀行卡  

阿全這次住院情況較穩定,他明確表示,不欲再接受藥物注射;醫生於是以入住中途宿舍,作為他「有條件釋放」的出院條件。當時醫生曾表示,他約需居住兩至三年;不過,至今近五年,阿全仍未看見離開中途宿舍的可能。

阿全說,中途宿舍限制多,例如設有門禁,院友由晚上十時至翌日早上七時不得出入宿舍、每日晚上六時半和八時半要在職員面前服藥、愛好煮食的他不得入廚房、須向宿舍交出銀行卡,要由職員陪同下提款。居住在中途宿舍兩年多,他曾申請回家生活,因當時他有一名穩定交往的女友,二人計劃結婚,他望與女友同居、惟申請並不成功。

申請被拒後,阿全自行搜尋相關法例,才知道有機制可以申請覆核。於是他在覆診時向精神科護士索取申請覆核表格,但連護士也不知道如何取得表格,「連護士都不知,他如何告知我,我有這樣的權利?」阿全隨後再到精神科門診找職員協助,才成功向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申請覆核。

精神科醫生:「有條件釋放」非監獄系統 為確保覆診有必要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指,將「有條件釋放」稱為「有條件出院」或更準確,因這是讓病人接受治療的機制,「我們是一個醫療系統,不是一個監獄系統。」

陳友凱解釋,機制是針對一些因病受幻覺或妄想影響,有暴力風險、卻沒法察覺自己患病的人士:「很多時候他不會同意入院治療」,故需要強制入院。他續說,部分病人接受治療後,雖然幻覺消失、情況穩定,但仍會受疾病影響,認為以往因幻覺所經歷的事情都是真的,不認為自己有病。這類病人很大機會在出院後不繼續覆診,為確保他們接受治療、以免病發,機制有其必要。

陳友凱強調有條件釋放是醫療而非「監獄系統」,為確保缺病識感病人治療,有其必要。

法律學者:機制不設限期 七成半受訪者不知如何終止 

不過,有法律學者批評,現時機制未有平衡病人權益。港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總監張天目,在 2020 和 2021 年在一間中途宿舍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47 名受訪者中,有 63.8 % 受訪者指完全不了解「有條件釋放令」,近三成人不知道自己要遵守的條件是甚麼。

有 74.5 % 受訪者不知道可如何終止「有條件釋放令」,而在自稱知悉自己權利的受訪者中,只有 38.5% 能正確描述申請覆核過程,但沒有人能詳細說明過程;相反,有 74.5 % 受訪者,可正確指出違令的後果。

張天目認為,此結果反映醫護人員提供資訊時,只集中「警告」病人、但沒向病人指出他們的權益是甚麼。她強調不是主張撤銷整個機制,但認為多年來,機制沒有平衡病人權益,「基本上『有條件釋放』沒考慮過人權問題,制度逼一些人接受治療,令一些人沒任何選擇權,一定要去吃你的藥。但如果是面對其他疾病,不會這樣做。」

張天目進行問卷調查發現, 75 %受訪者不知如何終止有條件釋放令,她認為機制重警告、輕權益。

最長持令 23 年申撤銷未獲批 過去五年僅 16 宗撤令 

現行機制下,被施令病人需自行向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申請覆核個案,或須主診醫生經檢驗後認為合適、並獲精神病院院長批准,才可撤消「有條件釋放令」。

醫衞局回覆截至今年 7 月的過去五年,審裁處共接獲 78 宗持令者申請無條件釋放,其中 16 宗(近20%)申請獲批。在申請撤銷個案中,已接受有條件釋放的年期由最短一年至最長 23 年不等。至於獲批撤令個案中,已接受有條件釋放的年期則由最短 3 年至最長 13 年不等。醫衞局表明,已接受有條件釋放的年期,並非審裁處考慮個案的主要因素。

張天目認為,若病人已長期情況穩定,又沒證據顯示會對任何人構成危險,卻因多年前的記錄而過著受限的生活,制度很「奇怪」。她指有患者曾對她說,本身都想服藥、但就是不喜歡被強制,「你越逼對方就越不想做」;她觀察到,「強制」覆診和服藥帶來的創傷也很大。

患者長時間持令,阮淑茵指現時機制不設自動覆檢和取消,病人長期承受壓力,擔心被強制送院。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阮淑茵說,機制是強制措施,若患者違反條件就會被召回醫院,「會很擔心隨時有甚麼不符規定,要回去醫院治療,就沒有了一些人身的自由。」加上現時機制下,「有條件釋放令」不會自動取消和自動覆檢,患者長時間持令,「對於他們來說是要承受很長時間的壓力。」

四度覆核告失敗 醫院突撤令未解釋緣由 

曾持令十年的夏志偉,在持令四年多後,才知悉自己有權覆核。他在 2015 年至 2019 年四度覆核,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為成功覆核,他在 2019 年購入自己所有醫療記錄,包括醫護收他入院時的手寫排版副本、也有醫生描寫其精神狀況的記錄。夏志偉認真研讀厚疊疊的文件,上面有螢光筆劃過的痕跡、以及他的細字筆記。翌年,他準備再向審裁處覆核之際,卻突然收到醫院電話,稱基於醫生決定撤銷其「有條件釋放令」。

「身邊所有人都恭喜我,但我不快樂。」在審裁處提出撤令,正式覆核前夏志偉會獲醫生及社工撰寫的報告,有關理據可留作記錄,他也可提自述書;現時由醫院主動撤銷「釋放令」,令他無法得知撤令緣由。

四度申請覆核失敗,夏志偉在 2020 年獲醫院主動撤令,但他仍不快樂,因無法知悉撤令緣由。
集誌社檔案:覆核「有條件釋放令」九部曲 

康和互助社聯會主任鄒長順,自去年起開始接觸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人士。他認為,持令者一般不清楚自身的權益,加上申請覆核程序不清楚、欠缺資訊,持令者一般較難自行申請覆核。他至今已協助八人申請覆核,其中五宗失敗、兩宗仍在等候結果。他整合申請覆核程序如下:

1.被施令病人,首年不得向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申請覆核
2.一年期限過去,病人要向自己的個案經理索取覆核申請表
3.個案經理在病人下次覆診時,帶同申請表見病人,普遍是一個月內見一次
4.病人填妥申請表交回個案經理,或自行寄往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
5.審裁處收到申請後,約兩個月通知排期結果
6.正式覆核前,社工或醫生會分別會見病人,向審裁處提交報告;病人同獲得該報告
7.病人可在覆核前向委員提交自述書
8.正式覆核日,病人可在親友陪同下,到審裁處回應委員提問或陳述自身狀況
9.覆核完結後,一般在兩至三個月後知悉覆核結果
康和互助社聯會主任鄒長順,指申請覆核程序不清楚,持令者一般難以自行申請;自去年至今,他協助八宗申請,其中五宗失敗、兩宗仍在等候結果。

就夏志偉的情況,醫管局回覆表示,醫護人員在病人出院前已清楚解釋安排,病人出院時簽署文件,確認知悉出院後需遵守的條件及其享有的權利,包括可就安排提出覆核等;出院後,院方在往來書信中,多次重覆提醒相關安排及權利。

至於其撤令安排,醫管局指醫院在 2020 年 5 月檢視其精神狀況,經討論後認為可以取消「有條件釋放」安排;主診醫生在同年 6 月,向病人交代有關評估結果,及通知病人已取消「有條件釋放」條件,當時病人表示明白及接受。

審裁處成員:很難不信主診醫生判斷 

阮淑茵同時是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成員,她說,每次覆核都由審裁處主席、一名醫務成員、一名社工,及一名其他界別,例如是輔導職系成員一同審核。處理每宗申請約需半小時,成員與申請人及主診醫生會面後,會討論個案,再由主席決定申請結果,成員負責給予意見。

在阮淑茵曾參與審核的申請中,無一個案可獲撤令。她說在審核時會觀察申請人言行、參考醫生診斷和社工報告等,判斷大部分的個案都需要繼續持令。不過,阮淑茵說,曾有一宗個案令她有所猶豫,因病人對答正常,但參考主診醫生報告後,又會認為無法撤令,「因為一聽主診醫生講,病人唔見你時係點點點,呢個時候很難不信對方的專業判斷。」 

持令十年期間,夏志偉自覺失去人生自主權;三年前獲撤令後,他回流香港任職會計師,閒時以填詞抒發心中鬱結。

持令者:失去自主權

持令十年,令夏志偉最受打擊的是前度女友在期間與他分手,分開多年再度提起,他的眼眶仍泛紅。他也自覺人生失去不少自主權,除每月要定期打針覆診,家人也在夏獲令後堅持為他安排工作,令他感覺人到中年,仍沒法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2020 年獲批撤令後,家人終同意讓他回港工作,讓夏志偉回流任職會計師。他說仍然希望可以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有一點儲蓄、規劃好日後生活。

曾是裝修公司東主的阿全,一手一腳裝修自己的家,他說自己熱愛自由、藝術和畫畫。

至於被施令七年的阿全,年輕時任職裝修師傅、懂水電工程,曾是一間小型裝修公司東主。阿全很喜歡自己的家,主動邀請記者到他家中完成訪問。走進阿全的家,能眺望獅子山景色、窗外一片綠油油,日光映照在屋內,十分寫意。這個安樂窩除地板外,其餘裝修都由阿全自己一手一腳負責。

阿全形容自己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回想昔日生活,他閒時能到外地旅遊、偕友人學習畫畫,快活非常;他聽聞身邊有舍友已持令 30 年,年復年每月打針、見護士社工,他很擔心自己的情況也會長期持續:「這樣過一世,我沒法接受。」

他近年找到一份夜更保安工作,覆診時向醫生提交證明,醫生容許他毋須遵守宿舍門禁安排;現時阿全只需在傍晚回到宿舍,在護士面前服藥,但他仍不希望一直過著被「監管」和向他人報告的生活。為此他一直努力準備,今年七月初在審裁處首度覆核,至今他仍在等待覆核結果。

愛煮食的阿全在中途宿舍不能進廚房,這日在家中接受訪問,他特意炮製鹹肉糭與記者分享。
集誌社檔案:安安幼稚園斬人事件 釀 6 死 44 傷 事後設「有條件釋放令」

「有條件釋放令」自 1988 年實施。港大法律學者張天目說,制度是在「安安幼稚園」無差別斬人事件後設立,當時社會對事件感震驚,政府在倉卒情況下設計制度,故未有參考外國實施情況,只是因應本港情況、盼機制能最大機會提前「捉到」如案件中的行兇者,研究如何對其實施管制。

張天目說機制自設立以來從未檢討和修例。「今時今日我們有聯合國的殘疾人權利條約,國際上就保護病人權益方面,也有其他新進展。即使你以往有平衡病人權益,現在都不足夠,都要再檢視,更何況當時平衡都不在他們想法之內,怎樣去控制人才是重點。」

「安安幼稚園」無差別斬人事件發生在 1982 年,一名居於長沙灣元洲街邨(現已重建為元洲邨)人士因精神分裂症復發,疑受妄想影響,先持刀殺母妹、再到樓下的幼稚園揮刀施襲,造成 6 死 44 傷。
1982年,安安幼稚園斬人事件後翌日新聞報道。(資料圖片)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