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極端二分法」:不是神,就是垃圾
在亞洲,對於新事物的態度經常帶有一種極端化的眼光。要麼被奉為神,要麼被全盤否定。中間的「過程」與「漸進」幾乎不存在。這種「極端二分法」文化,讓亞洲社會在創新與思想上表現出高度的不穩定:一時熱捧,一時放棄,缺乏持續的耐性與中庸的觀察。
歐美的「漸進邏輯」
在歐美,失敗往往被視為迭代的必然。
一個新產品即使不完美,也可能被接受為「Beta 版」,用戶願意陪著它成長。
科學研究亦如此:一個假說被部分證實,即使尚不完整,也能為後續研究提供路徑。
這背後是一種「漸進邏輯」:成果不是要馬上完美,而是逐步逼近真實。社會與投資人因此更能容忍失敗,甚至把失敗看作積累。
亞洲的「神化 vs 否定」
相比之下,亞洲更傾向於二分法:
神化:一旦成功,立刻被捧上神壇,視為「唯一的答案」。
否定:一旦失敗,立刻被徹底否認,仿佛所有努力都毫無價值。
這種態度源於幾個文化基因:
面子文化:成功等於榮耀,失敗則無法承受。
考試邏輯:習慣只有「對」與「錯」,沒有中間值。
集體心理:一窩蜂擁抱,一窩蜂放棄,中間缺乏穩定支持。
代價:不穩定的創新土壤
「極端二分法」帶來幾個長期後果:
缺乏耐性:創業與研發難以持續,因為一旦短期失敗,就會失去支持。
過度波動:社會資源容易集中於熱門項目,但也可能迅速撤走,導致產業泡沫。
學習斷層:失敗被全盤否定,意味著錯誤無法沉澱,社會也失去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
結果是:亞洲市場充滿短期的爆紅與快速的消亡,但真正能積累長遠影響的作品或技術,卻始終稀缺。
開放的疑問
「不是神,就是垃圾」的邏輯,讓亞洲始終在極端之間擺盪。
但真正的進步,往往不來自神化的偶像,也不來自全盤的否定,而來自那些尚未完美的中間態。
我們能不能給「不完美」多一點空間?給「尚在過程中」更多耐性?
因為,只有當失敗能被視為資源,而非恥辱,亞洲才可能走出極端,進入漸進。
結語
「極端二分法」是一種文化習慣,也是一種思維桎梏。它讓我們看似果斷,實則脆弱。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把人或事推上神壇或打入地獄,而是來自允許模糊與漸進,讓時間塑造真正的價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