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內耗型的人,很難

努力日更的昕儿
·
(修改过)
·
IPFS
·
有一種餓,叫做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累,是我說了,卻從來沒被聽見


今天早上醒來時,桌上靜靜放著一包椰漿飯。熟悉的塑膠袋,熟悉的味道——不,是熟悉的不合我口味的味道。


我輕輕嘆了一口氣。


其實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媽,不用為我買吃的。我可以自己搞定。我不想吃那些我不太喜歡的東西。我會處理好自己,你不用那麼辛苦。


但她好像從來沒有真正聽進去過。


小時候因為父母離異,我是到大學才重新和媽媽住在一起的。在那之前,我早就學會了獨立生活。學費靠學貸,生活費靠打工,晚上兼職家教、週末做服務生,只為換得一點喘息的餘地。我早就知道怎麼照顧自己了。


也許她卻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去彌補當初丟下我們離開的愧疚,用她那一套「愛的模式」來「照顧」我——買我不愛吃的東西、做我不想吃的飯、給我不需要的擔心。


我知道她出發點是愛。但這份愛,讓我越來越難消化。


我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內心的情緒細緻得像玻璃一樣。我會溫和、真誠、好聲好氣地表達我的感受,不吵不鬧,試圖讓對方明白:「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你不用為我辛苦。」


但我也發現了——有時候,我們說的話,不是對方聽不懂,而是他根本不想聽。


他們只想繼續用自己習慣的方式愛你,哪怕那種方式其實讓你壓抑、無力,甚至覺得疲憊。


每一次堅定又溫柔地表達後的「無回應」,都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矯情。是不是太在意那些「沒必要」的細節,是不是不夠孝順,是不是太自我?


但我明明知道:不是的。


我只是想要一種被理解的愛,一種平等的愛,一種讓我呼吸的愛。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很多媽媽,其實根本不認識長大後的我們?


她們記住了我們牙牙學語、跌跌撞撞時的樣子,卻忽略了我們已經變成一個能思考、會疲憊、有喜好也有情緒的完整人。


她們愛我們,但不學習怎麼去理解我們。她們想靠近,但方式總是錯位。


久了,就會讓人累。會讓人退縮,會讓人開始想:是不是保持距離,反而舒服一點?


那份椰漿飯,我最後還是吃了。不是因為我餓了,而是因為我不想她難過。


但那一口口吞下去的,不只是米飯,還有我一次次妥協的情緒,一次次「不被看見」的委屈。


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正在學會一種比「獨立生活」更難的技能——學會接受,父母永遠可能無法用我們期望的方式愛我們;而我們,也只能在不斷調整與自我療癒中,找到彼此的平衡點。


我真的不是不需要你了,媽媽,我只是希望你可以試著理解:

我不想要通過「對你一次次妥協」去表達我依然愛你,我只是想被你認真看見和聽見。


「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愛,是我說了你卻沒聽見。」


長大,不只是學會自己過生活,更是學會在愛裡,畫出界線。在想念與自由之間,劃出一條剛剛好的距離——讓你還能愛我,但不是用犧牲自己、誤解我的方式。


好累。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