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蠢为上文化5:空谈者升迁,实干者下狱——孟子仁政的荒唐逻辑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孟子·离娄上》的一段原文,把孟子的政治逻辑暴露无遗:冉求在季氏为宰,改税为“田赋”,触动殷人利益,被孔子逐出师门;孟子更进一步推论,凡不循仁政而富国者,皆当弃绝;甚至军事实干、外交合纵、开荒种地,都被视为“罪”。在这套逻辑中,实干者注定下狱,空谈者反而升迁。所谓仁政,不过是一碗毒鸡汤:喝下去,误国害民,唯有空谈者得利。

一、冉求案:财政实干的罪名

孟子引用孔子逐冉求的故事: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表面看,冉求“倍赋”似乎是加重赋税;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鲁国传统为丘赋:国家只向殷贵族收取,殷人再层层盘剥殷丑,负担最终落在最底层劳力身上。(季康子)冉求推动田赋,直接从田里征收,越过殷人的剥削链条。

这样做,实际上却是减轻了殷民的税役,逼迫殷贵族释放附属劳力。这是鲁国从贡役走向税制改革的前奏。

然而,孔子却立刻翻脸:宣称冉求“不仁”,开除师门,还鼓动弟子“鸣鼓而攻之”。在孔子与孟子眼里,任何触动殷礼秩序、削弱殷贵族利益的改革,哪怕是解放殷民的实干,也都必须被打成不仁。

👉 冉求案清楚地说明:实干减轻了底层的负担,却被“仁义”话术封杀。

二、孟子的推演:四种实干,四种有罪

孟子继续发挥: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这几句话,把治国的四根骨头逐一打成“罪”:

1、军事实干 → 死罪

“善战者服上刑。”战国乱世,军事强国是立国根基,但在孟子眼里,善战就是“食人肉”,应处死刑。

2、外交实干 → 次罪

“连诸侯者次之。”小国合纵连横,本是自保之策,孟子却视之为不仁,次一等的罪。

3、农业实干 → 亦罪

“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开荒拓田、提升产出,本是养民之策,却被说成逐利之举,依然带罪。

4、财政实干 → 弃绝

冉求“倍赋”案是前例:触动了殷贵族的利益,就算减轻了殷丑负担,也被弃绝。

📌 孟子的逻辑就是:财、兵、外、农,四条治国大脉,统统定为“不仁”。

三、为什么实干必然下狱

1、话术优先,现实退位

孟子体系中,先看是不是“仁政”,再看是不是“有用”。不合“仁义”话术的实干,不管成效如何,都是“不仁”。

2、尊卑秩序的护栏

孟子的仁,本质是尊卑有序。谁要打破旧有格局,谁就被视为“乱臣”,被定罪。

3、制度激励的反转

干实事的人,随时可能被扣帽子;不干事的人,最安全;

空谈仁义的人,反而最有功。

👉 激励彻底反转,政治生态变成:“实干必祸,空谈必荣”。

四、短期与长期的恶果

  • 短期:国家治理瘫痪。财政、军备、外交、农业一律被话术压制。

  • 长期:空谈昌,实干亡。改革者死去,国家自救的力量被掐断;空谈者得宠,话语权牢牢在他们手里。

  • 最终结果:国家空虚、百姓受难、统治者被话术绑架。

五、结语

孔孟的逻辑,是把国家治理的骨架逐条打成“罪”:

  • 冉求改革 → 弃绝;

  • 善战将领 → 死刑;

  • 外交合纵 → 次罪;

  • 开垦治田 → 亦罪。

由此,政治激励彻底颠倒:

👉 实干者下狱,空谈者升迁。

所谓仁政,不过是一碗毒鸡汤:喝下去,害国误民,唯独养肥了空谈者。

但故事还没完——实干者下狱之后,谁来掌权?正是那些只会空谈仁义的“君子”。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