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3E1》漫畫編輯的技能、心法大公開!ft. 大塊第二編輯室總編林怡君X慢工總編黃珮珊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漫畫編輯要/會做的事真的很多,讀者的好奇也不少!Openbook徵求大家對漫畫編輯的提問,收集到從選書、發掘漫畫家、與作者溝通、合作改編、企劃行銷、版權銷售、數位工具對產業發展的看法等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問題。

本集節目邀請到兩位資歷豐富的台灣漫畫編輯:大塊文化第二編輯室總編輯林怡君(小毛),以及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分享成為一名好的漫畫編輯,應該培養什麼樣的能力與眼光?以及她們是如何走上如此多工的職人之路?有問必答、一一解惑!

【精華摘要】

➤漫畫書字不多,編輯工一點沒少

主持人:以前大家會疑惑書需要編輯嗎,不是有作者就可以?編輯是不是改改錯字、跑跑腿而已?但經過若干年後,大家慢慢了解到一本書的編輯有其重要性,且不可或缺。現在類似的問題可能會發生在漫畫。漫畫的編輯是不是把它排一排、貼一貼就可以出版?但我們也慢慢發現,漫畫編輯的重要性。今天邀請到兩位就「漫畫編輯」來聊一聊。林怡君(小毛)從事圖文書與漫畫編輯。你覺得漫畫編輯跟一般編輯有什麼不一樣?

林怡君:不管是做漫畫或是圖文書,其實跟一般文字書的編輯工作滿不一樣的。即使是文字書編輯,因為主題不同,其實也需要不同專業。

主持人:好像大家覺得漫畫編輯比較容易,因為字數少很多,例如文史哲領域可能動輒就數十萬字。

林怡君:也是會有人跟我說,編漫畫字很少吧,好好喔,我就會瞪他們。其實圖像要注重的部分跟文字是不一樣的,如果不處理細部,可能可以很快地完成,因為的確就是字很少。但其實處理圖的細部,特別是漫畫的部分,是非常、非常費工的,要注意很多細節。

主持人:漫畫編輯這個工作好像老闆不用付你很多薪水,因為看漫畫不是一件高興的事嗎?工作就是看漫畫的話,也許應該付錢才對啊!

林怡君:好像是個很夢幻的工作,但其實還滿辛苦的。不管想成為什麼類型書的編輯,漫畫、圖文書或甚至美術書的編輯,文字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有足夠的文字能力,需要讀夠多書,但不能只讀漫畫。

➤除了XX以外,漫畫編輯全部都要會!

主持人:那珮珊認為當一個漫畫編輯需要什麼樣的工作技能?你在尋找工作夥伴的時候,會特別注意哪些技能或特質呢?

黃珮珊:我覺得其他的技能應該是跟文字編輯一樣,而跟漫畫有關的技能就在於,能不能看分鏡、看構圖、看圖文的關係,以及怎麼去做圖像的溝通等等,所以需要很多跟圖像或影像相關的訓練。

主持人:關於分鏡,我們可能都看很了多電影,但實際在處理漫畫分鏡,不能只靠看電影的經驗,漫畫分鏡到底是什麼呢?

黃珮珊:分鏡就是漫畫跟所有其他美術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作者到底要怎麼運用格與格、或者是畫面與畫面?也不是一定使用格子,但是要怎麼讓讀者從一格、一格之間理解敘事?

就像電影有電影的敘事,文字有文字的敘事,分鏡其實可以說是漫畫的敘事。所以編輯能夠讀懂分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許也可以說,其實一個漫畫編輯,需要漫畫家的所有技能,除了畫畫,其他的都要能夠看得懂,才有辦法跟創作者溝通。

主持人:那怎麼樣叫做好的分鏡呢?比如我今天從家裡出門,去搭公車。漫畫家把這段過程畫成漫畫的話,漫畫家應該怎麼處理?

黃珮珊:我想可能10個漫畫家會有10種不同的處理方式,這牽涉到漫畫的類型跟風格。在企劃階段的時候,編輯應該就要跟漫畫家達成共識,是想走什麼樣的風格。

讀者設定也非常重要。是要做比較實驗性的漫畫,沒有很在乎大眾都容易懂?或者這是一部非常大眾的漫畫,期望一般人都能閱讀?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在比較商業的體系裡,可能會希望大家都能看、都容易懂。但是慢工做的書,比較沒有追求商業娛樂跟大眾性,而較為講究個人的風格。

漫畫編輯有個很重要的工作,是在讀者跟作者之間找到平衡。有些東西是作者自己想的,所以他都懂,可以解釋給你聽。編輯就像是第一個讀者,我們看的漫畫很多,會稍微退一步去看:某個地方讀者可能會看不懂,或者某個分鏡可以再更有創意、更有趣一點,這時我們就會去跟作者溝通。

➤比看分鏡更重要的能力

主持人:如果某一頁要改,可是下一頁都已經畫好,那只能改一頁嗎?或是要改好幾頁?

黃珮珊:會盡量在分鏡、草稿圖的時候就做修改。到了完稿的階段,是很花時間,而且是一件不會想重來的事情。所以草稿就是一個溝通跟討論的階段。

主持人:小毛的工作也是同樣的過程嗎?作者先畫草稿,然後再來溝通敘事、風格、分鏡等等?

林怡君:最好是能這樣,可是有時也會遇到不是這樣子的。比如有的人畫到完成了,你覺得好像應該要修改,但他已經完稿了,又畫得很細。

主持人:這時候怎麼辦呢?

林怡君:那就盡力溝通,假如有一些很不OK的狀況,或是希望可以更好的狀況,那還是希望他修改,就看作者願不願意接受,是一個拉鋸的過程啦。

如果作者不願意的話,那編輯就要再權衡,如果不修改的狀況,是不是可接受的。它並不是黑白二分的,比較像是灰階的狀態。

主持人:可能從編輯的角度看,修改的話可能讀者會比較接受,可是書都還沒有出版,沒辦法以還沒有發生的市場狀況來說,如果不怎樣做的話,一定會怎麼樣。作者也可以用同樣的邏輯回應,如果不改的話,可能讀者的接受度更高啊?

林怡君:每個狀況都不太一樣,我們還是希望不管哪一類作品,都可以在故事大綱或分鏡的時候就討論清楚。這時候最容易看到結構性的問題,尤其是新手作者,也許會有一些他並不知道,但需要注意的小地方,可以在這個階段提醒他。

編輯是第一個讀者,也必須當一個專業的讀者。跟編輯合作,就表示這個作者畫的東西要變成一本書了,而書是一個有標價的商品。畫出來的東西,要讓讀者能夠接收得到你想要告訴他的事情,不管那是熱血還是悲傷,是痛苦還是快樂。我覺得編輯就是協助作者,把他想要跟讀者溝通的東西,讓讀者更容易接受。

當然並不是每一本書,百分之百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它有各種可能性,我們協助它,如果它要長成一個怪怪的樣子,我覺得還是要指出有問題的地方。

至於在溝通過程中,彼此的拉鋸可以到哪個地步?我覺得就看彼此培養的信賴程度,這也是一個過程。我想珮珊應該也陪同很多作者走過,那中間有很多拉鋸,也許每個編輯都是這樣。

主持人:那珮珊的經驗?

黃珮珊:談到漫畫編輯的工作,大家可能沒有想到,看分鏡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溝通的能力才是。看分鏡當然也很重要,那牽涉到作者的風格、特質,你一定要會看,但是如果你不會溝通就完蛋了。

怎麼溝通,也表現出你會不會看。只是主觀性地看,可能永遠都說服不了你的作者,所以一定要有辦法切換主觀跟客觀,確認哪些應該表達、哪些不應該表達,要如何表達等等。我跟小毛都做編輯很久了,也都需要帶人,我覺得這是最難教的一件事情,也最難判斷新人編輯的部分。

➤編輯品味與判斷力的培養、自我訓練

主持人:剛剛提到的這些技能,也滿不容易培養。編輯也不是生來就會看分鏡,怎麼去培養自己這方面的sense呢?

林怡君:我本來是在報紙當記者,後來被分到副刊去當編輯。我不是那麼文學性、文字型的人,所以一開始還滿驚嚇的。那時候要協助看版,剛開始拿到美編排好的版面,知道有問題,可是不知道要怎麼去跟美編說。

從知道哪裡怪怪的,到可以明確的跟美編溝通到底是哪裡怪怪的、可以往哪個方向修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難說清楚如何知識化、或可以怎麼培訓的過程。

主持人:真的聽起來滿難,可能自己要想辦法自我訓練?

林怡君:我覺得看的東西要夠多。不只看漫畫,不能只有一個範疇,一定要更多,比如去美術館看展覽。必須要看久了,眼界才會開。

還有能不能夠判斷好跟壞這個sense的培養非常重要。有些東西是好的,可能很受歡迎,但未必是你的菜。你的個人品味也要有,這也是當編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主持人:那珮珊怎麼培養和磨練自己?

黃珮珊:我覺得做圖像書的人,可能多少還是有藝術相關的背景,也許是唸藝術的,或是本來就很喜歡藝術,所以看很多的圖像,電影、影視或者美術,建立基本的美感。

溝通、看分鏡這些可以實戰訓練,可能先跟著有經驗的編輯一起做。我的狀況是沒有被人帶過,是自己摸索,但是我以前是讀劇場的。做劇場設計,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分析劇本。這件事,完全就是我現在編輯工作的第一步:跟作者討論劇本、分析劇本,然後想像這齣戲要怎麼演出,這些角色要怎麼走位、怎麼變化。

在我決定要做漫畫之後,就瘋狂看漫畫。其實在那之前我沒看那麼多漫畫,但當我決定要做的時候,我是帶著分析的角度去看的。

如果有人想做漫畫編輯,我會跟他說,你要帶著分析的眼光去看漫畫,不只是看得很爽、看故事而已。即使是創作者,我也會這樣跟他說。如果我覺得他的分鏡不夠好,我會說:「你現在去找一些漫畫來看,找不同風格的來看,然後帶著分析的眼光去看。」

但有些東西光是想、或只是分析是沒有用的。真的有個計畫去做了,你才會知道難點在哪裡、該怎麼進步。只要一直做,就會進步。所以我覺得我們帶編輯,還是得用很老的方法,就是師父帶徒弟,手把手一起做。

➤發掘漫畫家的心法

主持人:怎樣去發掘一個,你覺得有可能性的作者呢?也許你碰到他的時候,他還沒那麼成熟,要怎麼判斷這個作品值得做?

黃珮珊:慢工大部分出版的都是作者的第一本漫畫單行本,所以其實我們冒了很多險。

但我認為前提是,台灣的漫畫還在發展中,而我又想要做比較新的東西,例如圖像小說,所以我的選擇沒有很多,必須去找到新人,然後一起嘗試。我覺得這是一個平等的事,我在嘗試,他們也在嘗試。

當然會先從他過往的作品去看一下他的技法,再來是我自己獨家的方法:跟作者聊天。剛剛講到工作很大部分是溝通,我也很看重作者的全方位能力。不會只聊作品,會跟他聊天。

主持人:所以聊天也是一個滿重要的能力。小毛也是用聊天法嗎?

林怡君:我會關注一些作者,看他適合什麼形式。比如有些作者可以畫繪本,有些作者可能沒辦法,有些作者就是很適合做漫畫。我會去看他們的技術,看他畫的東西是不是已經到了我覺得可以成書的程度。即使只有IG的圖片,也能看得出來。

我特別喜歡觀察的點是,他有沒有自己的風格跟世界,我覺得這非常重要。不能是「畫得很像某人」,畫得再像也是別人的,要有一定程度的原創性。

主持人:要有自己的世界觀?

林怡君:不一定到世界觀,但可以看得出來他的世界。大家從小的養分有各式各樣,台灣人受日本動漫的影響非常大,的確會看到可能受到誰的影響,但還是可以看得出來,有沒有他自己的東西在長。

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要持續畫,一直畫一直畫,一定會轉變。畫到一定程度之後,有時會看到忽然有個變化,這時候我可能就會聯繫這個作者,跟他說你的新東西很有意思,有時後來就真的成為一本書。

➤如何說服老闆這本可以出

主持人:發掘了作者之後,如果碰到老闆潑冷水說,看不出來這個可以出版?

林怡君:我覺得我現在比較知道怎麼去做了。其實不能滿腔熱血、一意孤行,只覺得這東西就是很棒啊,你們為什麼不相信?我就是要做這個,大家都不懂我!以前也害怕我喜歡的東西不確定市場喜不喜歡,現在滿明確,我覺得好的東西,就知道它是好的,即使最後不是賣得很好。

例如我曾經簽過Laurie Anderson那本《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超棒的書,但它真的很冷門,在台灣也賣得不是很好。它是不是一本好書?它是。所以不管是這本書、或者我選的一些書,我知道它是好東西,我已經不會懷疑這件事情了。

主持人:可能要分出好書跟好賣的書。

林怡君:對,這兩個要分開。就像打牌一樣,要想怎麼去分配,不可能一年做十幾本書,每一本都超冷門、規格又超高,這樣不行。我在提案時,如果做一些印製規格比較高的書,成本的壓力更大,要花很大力氣去說服老闆、同事,甚至讓通路都能相信你。重要的是,不要氣餒。

主持人:珮珊是不是沒有別人要說服,而是別人要來說服你?

黃珮珊:我還是需要說服老闆的,我同時是老闆也是編輯,必須要自我分裂,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位置。站在出版人的角度,要思考的是公司的營運,這本書能不能回本、能不能賺錢。但站在編輯角度,我想推出自己喜歡、對市場有挑戰性的新東西。我一直想嘗試這類作品。

我覺得如果有個老闆說不定還容易一點,因為就是說服別人。但當你自己跟自己fight的時候,身為出版人與編輯之間的拉扯,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

慢工的出版量非常小,一年只做2本書,挑得滿精的。以前一度做到5本,編輯人力不夠,做起來非常累。所以我們現在一年只做2本。當我否定一個提案時,不是說它不好,只是它沒有成為那兩本之一而已。

主持人:兩位做過最大的賭注是什麼,是哪個案子?

林怡君:對我來說,最大的賭注是耐心。例如有的作品,我覺得應該要做,但可能還沒辦法說服老闆或其他人,就會先放著,繼續和作者溝通,等待時機。真的就是需要耐心,等待一個好的時機,讓它以一個最好的完成度,來到市場上跟讀者見面。

黃珮珊:我有做過一個很大的賭注,就是《熱帶季風》。那時慢工差不多要倒了。我知道最後一搏如果沒成功,就要收掉了,所以那時決定做《熱帶季風》。它的規模其實比前面做的書大非常多。我之前是一年做1本,而且是很薄的書。但到第5年還在做這樣的東西,那就完蛋了。

但《熱帶季風》是個非常燒錢的計畫,那時候決定要做4期,預算是350萬。我不想去借錢,就決定募資。其實也算是借錢,先拿了讀者的錢,那書就要做出來。等於是我人生最大的一個貸款行動,而且一次面對這麼多債主。

當時到處去解釋這個計畫,很少人聽得懂,大家都覺得「這是什麼東西?畫什麼東南亞,這個很難賣……」第一次募資只募到60萬,第二次募到40萬,所以真的是個非常大的賭注。現在回頭看,算是成功了,所以現在還在這裡。●(全文於2025-07-22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