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幸福,你有没有在某一瞬间,突然感到心痛、又坦然?大

Silase
·
·
IPFS
我是一名来自山东长途骑行的旅人,请多多关照

现在是2025.7.19日骑行在甘肃景泰县国道旁露营凌晨4点起来上个厕所回到帐篷没有那么快入眠,索性拿起手机刷了两个视频,刷到第二个视频我停下了手指开始思考,涌起些许感慨或是有忍不住想说的话,时常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瞬间而感到难过、心痛和坦然;这些情绪像潮水一样,在我脑海中翻涌、碰撞,有时剧烈,有时平静,却从未真正离开过我。我就在想...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给了那么多神奇的功能去捕捉生命中的七情六欲为之沦陷。让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喜怒哀乐,有时会因为某一束光、一个眼神、一句话、甚至是一段沉默而陷入思绪,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在那一刻

回到正题;难过是因为当我能重新触摸感知那些漂亮又真实的东西时,比如飞翔的老鹰、奔腾的野马、美丽的草原、古老的建筑和某一刻遇见的人,那一刻我会忘记“我”的存在,那种短暂又不可复刻的真实,而那份真实稍纵即逝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真的体会到生命中那些本就存在的东西(我觉得就是幸福)它不是某一件事,而是一种“恰如其分地活着”的状态。而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身处其中。但奇怪的是,我却用“难过”来形容那种幸福,为什么幸福会让人难过?我也不太懂,想不通的时候我先继续往下说

心痛,是因为想到当生命真正迎来终结的那一刻,若发现自己从未真正地活过,那种感觉该有多令人绝望。

这让我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也让我联想到《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与“亡”的区分。死亡是一种缓慢进行的过程,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其实都在逐步走向“死”;而“亡”则是那个终点,一个人真正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所以,只要我们还没有“亡故”,我们就一直在向死的方向活着。
这样的意识并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提醒: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活着”这件事,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时,心里都曾带着自己的答案,只不过走着走着就脱离了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也许是梦想,也许是纯粹的好奇,也许是那个小时候坚定说要成为某某某的自己。

小时候,我身边的所有人似乎都在为“死”做准备。出生不久就要考虑未来,念书、就业、结婚、生子、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人把这当成一套默认流程,从不问一句:“我真的想要这样过一生吗?”从未有人认真教我们如何活在“当下”。

说回前面我刷到第二个视频内容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孩和癌症抗争了1610天,一个在22岁见证永恒的女孩在7.18日结束了一生,名叫:呆呆羊。我无法准确形容那一刻的感受,只记得胸口一紧,一种心痛迅速涌上来。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像她一样的人,在病痛中挣扎,但依然选择微笑、选择记录、选择证明自己“曾来过”。

我心痛,不只是为她的离开,而是为她那种清醒、坚定、温柔的“活着”。
有的人会在弥留之际,做出了不起的事;有的人离开了,但好像从没来过,那种遗憾和空白,才是真正令人惋惜的事。

死亡的恐惧,其实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只是我们很少承认它一直存在。刷到她的故事,我有很多很多话想表达,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欲言又止。“陌生人”、“毫无关系”这样冰冷的标签词汇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发现我从未脱离我们文化所带来的创伤和影响。

所以现在的我,不再执着于标准答案,

也不再排斥他人的追求。

吃得好、住得好、一生无病无痛,

在曾经的我眼中是“浅薄的幸福”,

而现在,我只是觉得那也是幸福的一种,

是他人版本中的答案,而不是我必须要遵循的路径。



一切都在因果之中,

不执着,不强求。对此我是一种坦然的态度

也许某一天,我会走回自己最初的那条路,

找回那个被我亲手丢掉的答案。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ilase我是一个长途骑行者;这里记录那些在旅途中被点亮的瞬间、也书写那些难以言说却真实存在的思考:关于生命、死亡、幸福、孤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