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鲁迅全集》
终于把鲁迅读完了。回去找了一下,第一本标记的《野草》是在2022年10月,到最后一本《死魂灵》昨天读完,历时整三年。
三年前决定读鲁迅,是因为正过着天天做核酸、动不动全城封锁的黑暗生活,严重政治抑郁,情绪需要出口,而又被限制表达,想起来他老人家的杂文之铿锵,读来其码可过过嘴瘾。还真是有效的,他一百年前写的那些东西,照搬到现在,百分之八十依然适用,因而他骂的古人,在心里复制粘贴一下,也能一浇自个儿胸中块垒。
实在也没想到,鲁迅在“骂”人之余,做了那么多其它工作,比如整理编纂中国古代文学,做成《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古代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等等专著;翻译外国作品,包括那时中国人没见过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甚至费尽周折,把国外的版画艺术介绍给中国人;至于教书、办报、办杂志,希望以文字的力量开启民智、提携有才华的作家的努力,更是众所周知的事。于是呢,杂文读完有小说,小说读完有古代小说,古代小说读完还有外国小说……
我这人读书又有个坏毛病,跟跑马拉松一样,轻易不肯半途而废,因此就连那些讲古代小说的、讲艺术、讲版画的,都稀里糊涂过了一遍。读关于古书历史的部分,又对《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来了兴趣,读到写胡适,又被胡适勾走了魂……书于是藕断了连着丝,丝又接着藕,越读越多,永远读不完。
古书的部分大量文言文,那是自从高中毕业就交还了老师的技能,开始非常费劲,读着读着渐渐也能感受到丝滑,像学外语一样,费了一些劲,最后终于能从一个句子中感受到另一个领域的美,从而多认识到世界的其它面向,是会有满足感从心底溢出的。常有人问读书为什么,我想,对我而言,就是为了满足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鲁迅的翻译作品,对于很多当代读者来讲,也是很有阅读门槛的。译者的风格过于强烈,导致很多译作,就像是他本人的作品。有时候难免怀疑,他的写作风格,是不是受了这些外国作家的影响呢?一百年前,翻译行业大概没有那么多规矩,他因而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于是,像《月界旅行》这样的科幻小说,读起来很有武侠之风,比如叫作“空山觅友游子断魂,森林无人两雄决斗”的第十回开头讲:“却说亚电进了茀兰克林旅馆,因为过于疲劳,食卒就睡,耳鸣头眩,如置身大弹丸中一般,拥着重衾,不数分时,已沉沉入睡……未几东方渐明,日光熹微,早映窗幔,只听得有人打门……”这倒不像鲁迅,却像武侠。他后来说起这个翻译,说其实更多是改作。做为中国读者,读起来还挺有意思,只是有点好奇那时的版权怎样界定,也许根本不用管版权,随便翻译随便改。鲁迅显然最喜欢的还是俄国文学,几乎是托尔斯泰的迷弟,害我中间又去读了《战争与和平》。很多人可惜鲁迅没有长篇小说,包括我自己。还可惜,就连他翻译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死魂灵》,也是残篇。果戈里最初的计划是写三部,然而只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手稿后来被他付之一炬,第三部,当然从没开始。据说是因为他晚年深陷精神与信仰危机,《死魂灵》的第二部无法达到他的要求。不过,就算果戈里完成了他的三部曲,鲁迅的翻译也未必能完。一九三六年二月,他开始翻译第二部仅有的三章的时候,还无法预知,他的生命旅程,将在八个月后抵达终点。
这套同心出版社的《鲁迅全集》,没有将书信和日记收录在内,我后来在孔网买来的,也只有两本日记和两本书信集,依然不全。
常常觉得,读一位作家的“全集”,并不仅仅为从他的文字中提炼观点,支撑自己人生的道路,另外的收获,便如同读了一本以作家为主人公的成长小说,你看他小时候和闰土捉猹,青年时去日本学医,后来被母亲安排并不情愿的婚事,做为“异见者”饱受政府迫害,和二弟决裂,伤害朱安,和许广平谈恋爱,带周海婴去医院,烟抽到牙齿脱落,想让国家有未来屡被“国家”伤害,一生辛劳,最终只落得英年早逝。灯一关,一切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