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美景宮《吻》



從倫敦飛過來,不過兩小時,卻踏進了完全不同的空氣,盛夏的維也納,混著藝術與歷史的質感。
半小時不到的火車,把我們送到酒店,房間提早準備好,放下行李,我們就直奔此行的第一個心願地:美景宮 (Palace Belvedere)。
在看畫之前,我和兒子先在花園裡漫步。陽光打在白色宮牆上,水池靜靜倒映著藍天與宮殿的對稱之美。我告訴他,這種水池在歐洲宮殿設計中,不只是裝飾,更是一種「讓天空和建築同框」的魔法。
忘了從幾歲開始,《The Kiss》就一直是我認為必須朝聖一次的名畫。16 年前在巴黎羅浮宮,我已完成不少心願,唯獨奧地利一直沒有機會親訪。這次,終於能親眼看見那道想像中的金色閃光。展廳裡人頭湧湧,要很果斷才能走到 Klimt 的 《The Kiss》 前。那金箔的細膩筆觸、相擁的姿態,在燈光下閃著柔光。我站在它面前,反覆想著:原來它真實存在,而且離我這麼近。
我家兩位男仕沒有擠前,安靜地站在後面,等我慢慢看。沒有催促,沒有打斷。這份沉默,原來是一份溫柔。
離開展廳的轉角,我遇見了另一對熟悉的戀人——Amor and Psyche。
16年前,在巴黎羅浮宮,我看過 Antonio Canova 的版本,純白、浪漫、細膩;那時的我還沒有孩子 ; 如今在維也納看到另一位雕塑家的版本,動作更有戲劇感與張力。
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在番外篇寫下了:《Amor and Psyche——說故事的人始終是我,只是我學會了放手》。

=====================================
📍 小筆記 — Belvedere Palace(我看到的亮點)
Gustav Klimt — The Kiss
Klimt 的「黃金品牌」代表作,精準鎖定大眾對浪漫的想像。金箔像奢侈品廣告的光效,構圖像為情感做的高端包裝,藝術界的頂級 Luxury Branding。

Gustav Klimt — The Bride(未完成)
未完成的晚期作品,像是創意總監的工作台直接被端上展廳:你能同時看到打稿、分鏡、和未上色的細節,是一場「品牌背後故事」。

Claude Monet — The Artist’s Garden at Giverny
光影就是 Monet 的核心 IP。這幅畫像他的「生活方式品牌」宣傳照:不賣產品,賣的是一種有花園、有陽光、有時間凝視自然的生活感。

Vincent van Gogh — The Plain of Auvers
晚期作品,筆觸急促、顏色飽和得像「情緒宣傳片」。畫面張力不是在賣風景,而是全力輸出作者的精神狀態。

Jacques-Louis David — 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
18 世紀的「個人品牌塑造」案例,堪稱當時的頂級 personal branding。誇張姿態、理想化背景,就像現今政治領袖的 campaign poster——事實未必如此,但故事必須這樣被看見。

附加資訊 : 旅人小貼士
🚟 交通:從維也納機場搭 OBB Railjet 約 20 分鐘到市中心 Hauptbahnhof(主火車站,轉電車至 Schloss Belvedere 步行約 3 分鐘。🕘 開放時間:每日 09:00–19:00(Upper Belvedere) 🎟 門票:Upper Belvedere 現場 €22.5 ,網上 €21。19歲以下免費💡 參觀小貼士:開館先直奔 The Kiss,避開人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