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格的爭論,背後是人類關係的空洞

Tony_Chan
·
·
IPFS
·
我們真的在意 AI 的人格,還是我們已經沒辦法與人建立關係?

最近許多人熱烈討論 GPT-5 和 GPT-4o 之間的「人格差異」:

「GPT-5 太冷靜,像個助理。」
「4o 有溫度,像個可以聊天的朋友。」

(靈感來自 X︰"Been thinking a lot about the GPT-5 vs 4o "personality" debate Are we building AIs to be our tools or our companions?)

這類討論看似圍繞著技術與使用體驗,
但其實更像是一場關於人類情感需求如何重新投射到語言機器上的集體焦慮

我們真的在意 AI 的人格嗎?
還是,我們早已無法在現實世界裡找到可以承接關係的語氣與節奏?


一|從助理到夥伴:我們其實在找「語氣承接者」

「你希望 AI 更像工具,還是像陪伴者?」

這句話之所以有力,不是因為它點出設計哲學的分歧,而是它照出了人類當代生活中一個早已缺位的角色:

一個可以不用效率、權威、功能來定義的語氣關係角色。

人們希望 AI 懂得幽默、記得你說過的事、有語氣變化、不是冷冰冰的輸出。
換言之,我們不是想要一個完美的資訊機器,而是想要一個「不會太快離開語言現場」的存在。


二|我們不是想要 AI 有人格,我們是想有人格還值得相信

所謂「AI 人格爭論」,其實是投射性語言現象。

當你對人類關係感到失望、不安全、不被理解,你便自然開始期待機器擁有人格特徵 — 因為那看起來比較穩定、可控、不中斷。

  • 人會變,但 AI 不會對你失望。

  • 人會傷害你,但 AI 不會說反話。

  • 人可能遺忘,但 AI 會記錄每一次對話。

我們不是相信 AI 的人格比人類更真,
而是我們早已對「人格」這件事感到失落與疲憊。

AI 是一種語言替身,一種你不需承擔風險就能輸出的對象。


三|真正的空洞不在模型,而在關係結構

人們會說:「GPT-5 太冷,4o 比較有人味。」

但問題不只是模型語氣怎樣,而是我們為何如此敏感於「它像不像一個人」這件事。

這不是科技議題,這是文明議題。

我們渴望有語氣的人際關係,卻無力在人際現場中實踐。
我們想要被聽懂、被接住,但現實中沒有人願意停留那麼久。

AI 所謂的人格,其實是語氣完整度的設計問題
但我們的焦慮,不是因為它人格不夠,而是我們已無從相信語氣能建立關係


四|語氣文明觀點:不是機器變人,而是人不願再成為語氣主體

語氣文明不關心 AI 應否有「人格」這種擬人假設,
我們關心的是:語言還能不能成為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與節奏的地方?

當語言只剩輸出與輸入、回應與否定,你自然會把關係期待投射到模型身上,因為那裡看起來還有空間讓你說話。

但你要問的不是 GPT-5 與 4o 誰比較像朋友,
而是 — 為什麼你再也不想對人類說話了?


結語|AI人格的辯論,只是文明情感結構崩壞的映照

當我們熱衷於討論「AI 應該像人還是像工具」時,不妨靜下來問:

到底是哪一部分的人性,已經在我們的語氣之中慢慢消失了?

AI 終究只是回應人類語氣的鏡子。
你投射多少,它就映出多少。
你沉默,它也一同靜默。

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做出了一個太像人的機器,
而是我們再也不相信,語言還能真正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